业界 展览 鉴赏 拍卖 奢侈 评论 藏品 人物 紫砂 书画 当代 油雕 瓷器 文玩 古籍 铜器 钱币 邮票 玉石 红木 影像 其他

概念和标准是艺术评判的首要问题

2015-05-12 11:36:29    来源:互联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 > 内容

        经常有人会问,当代谁的字写得最好、最有价值?谁的画 最好、最有价值?对于这样的问题,我基本的回答是:不谈当代。理由其实既复杂也简单:如果基本的概念和标准没有搞清楚,当然无法回答和评价。另外,当代即 便是一些很有影响力的名家乃至大家,有些连基本的笔法都不对,所以也无法评价和深谈,深谈下去,会很尴尬。如相对于晚清而言,民国书法是偏低的,但相对于 现在来说,民国书法又是很高的。比较的参照系不同,结论自然不同。

   时常会碰到关于同一个艺术家的评价,会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结论。表面看似乎是观点不同问题,但仔细一看,又绝非是观点不同这么简单。为什么会导致观点不 同?因为审美判断各异,但实际应是审美的高低各异。为什么会有审美高低之分?因为对于概念与标准的判断有高低之分,换句话说,就是没有搞清楚要讨论和评价 的究竟是什么,是在什么层面上评价。

  比如 单就艺术门类而言,各种艺术虽然相通,但界限却十分严格,各自评价标准完全不同,而且十分严格乃至苛刻,绝不可用甲的标准去评判乙,也不可甲乙并列评判。 比如很多人评价某文学大家或著名学者的书法时,通常会将其文学或学术上的名气或影响力施加于其书法之上,这样的评价,当然不是客观严肃的评价。即便是仅就 书法而言,善篆者未必善隶,善隶者未必善篆,善篆隶者未必善草。

   现在学界盛行比较性研究,把甲拿来和乙进行比较性研究。比较研究当然是有价值的,但前提是必须搞清楚各自的概念与标准。比较的前提一定是同类项比较而非 笼统比较,如果概念与边界没有搞清楚,则所谓的比较是徒劳。我们研究艺术,现在缺少一种原思维,缺少基础功夫。什么是基础功夫?就是把基本的概念搞清楚, 很多人以为基本的概念实在太简单了,不过是小儿科的事。殊不知,基本的概念没有搞清楚,就去做所谓的研究与分析,肯定是瞎说。

   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讨论:盲目比较张大千、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林风眠、吴冠中的水平高低问题。这样的讨论有用,也无用。在同一个评价体系内,可 以言高低,但在不同评价体系内,无法言高低,没有可比性。因为把中国画拿来和西画并列讨论,是完全不可取的。二者虽有互相借鉴与相通之处,但表现手法和评 判标准完全不同。

  标准问题,实际早就有人 意识到了,所以这么多年来一直有人在呼吁,提出要重建艺术评价标准问题。之所以提出要重建标准,是因为认为没有标准。但果真没有标准吗?当然不是。标准实 际早就有,在古人的书论画论中,早已谈得十分清楚,而且历代人多有评定,只是很多人未注意到而已。这是不读书或读书不求甚解造成的。读书不求甚解,不如不 读。读了乱理解乱发挥,等于急病乱投医,害莫大焉。

   中国学术界和艺术界有一种十分浮躁的风气,动辄喜欢提出 “ 重建 ”“ 重构 ” 字样,动辄喜欢夸夸其谈,却不做实际工作,不下笨功夫。果真需要重构吗?前人的 东西你搞清楚了吗?重构的前提是,必须要把古人的概念与标准吃透。比如书法里的笔法创新问题。这个问题,古代书论家说得相当详细,但很不容易理解。不搞清 楚笔法问题,如何谈创造?不读古人书,不读原典书,不做基本功,基本问题都没有搞清楚,却喜欢高谈阔论,实际相当于喊口号。(朱中原)

        来源:美术报

  

 

34.9K
猜您喜欢
  • 不忘童心与无功利的态度 对当下中国画是一味良药
    不忘童心与无功利的态度 对当下中国画是一味良药 说到近现代中国画里的童心,无论是丰子恺,还是齐白石的作品,都可以见出一种真趣与单纯。然...
  • 线上巴塞尔交卷 真有突破还是噱头更多
    线上巴塞尔交卷 真有突破还是噱头更多 短暂的宣传预热后,巴塞尔网上展厅于3月18日到20日进行预先开放,全世界许久无展可看的观众们...
  • 艺术博览会人气惨淡 艺术消费市场还需培养
    艺术博览会人气惨淡 艺术消费市场还需培养   进入11月,今年的艺术博览会已接近尾声,业绩惨淡,是很多市场人士共同的感受。一方面,...
  • 谈论艺术是哲学不可少的一部分
    谈论艺术是哲学不可少的一部分 “海德格尔会讨论 凡·高,梅洛-庞蒂会研究塞尚,这个传统来自于15世纪的意大利。”乔治·迪...
  • 当代艺术价值观的重新梳理
    当代艺术价值观的重新梳理 置身当下多元的文化环境,面对当下的现实,艺术作品必然反映当下的时代特征。由于多种复杂的...
  • 颓败之途:关于当代艺术之死
    颓败之途:关于当代艺术之死 中国当代艺术从三十年前的边缘、独立到陆续开始与资本、权力合谋,再到炒作、流拍、恶评。如...
  • Copyright © 2012-2022 东方典藏网  版权所有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08108040号-14 冀公网安备 13108202000314号
    欢迎广大网友来本网站投稿,网站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或网友提供 客服QQ:6765070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