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的土地契约——散氏盘
西周晚期。腹深9.8厘米, 底径41.4厘米, 高20.6厘米,口径54.6厘米 。传清乾隆初年于陕西凤翔出土。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散氏盘是与大盂鼎、大克鼎和毛公鼎齐名的西周著名青铜器,因其铭文中有“散氏”字样而得名。
根据张廷济的《清仪阁题跋》所记载,散氏盘在康熙间于陕西凤翔出土,后被江南一位收藏家购得,存于扬州。清代学者阮元考证后,将其定名为“散氏盘”,“散氏盘”遂名扬天下。1810年,是嘉庆皇帝50岁生日,当时湖南巡抚阿毓宝从扬州盐商手中购得此盘后,将其做为寿礼献给皇上。据说,阿毓宝竟因此官至两江总督,这也是在古玩界为大家所熟悉的“阮元定名散氏盘,阿毓宝献宝祝寿荣升”的故事。
散氏盘入驻皇宫之后,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六朝,一直被闲置于深宫。咸丰十年火烧圆明园后,传闻此盘已毁于圆明园大火。不过在1924年溥仪出宫前,内务府核查养心殿陈设,在养心殿库房意外发现了散氏盘,据旧拓本对照,确认其实真品。1935年,散氏盘随清宫其他文物移交北平故宫博物院,抗战时随大批文物南迁, 1948年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在即,国民政府挑选大量南迁文物分批运往台湾,散氏盘因此入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至今。
散氏盘为圆形,浅腹,左右两耳,高圈足,腹部饰夔纹,间以三浮雕兽首,高圈足上饰兽面纹,造形与纹饰均呈现西周晚期青铜器简约的风格,此盘的铸作年代据铭文推断约在西周厉王时期。
散氏盘铭文铸于盘内底部,共三百五十七字,字数之多十分少见,其内容是涉及西周中晚期诸侯国之间围绕土地分配问题的一篇土地转让契约,主要记述夨人付给散氏田地之事,散因被夨国侵占土地,两国议和,戡定国界,夨国割地赔偿,并将交于散人的田地绘制成图,成为夨散两国的正式券约,铭文便是此过程之记录。并详记田地的四至及封界,最后记载举行盟誓的经过。铭文中介绍了参加此和议活动众多参加者,同时还对转让土地的地界进行了详细的介绍,铭文中透漏出西周晚期井田制度开始发生动摇的社会现象,对于我们研究西周土地制度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史料,难能可贵。
同时散氏盘铭文书法浑朴雄伟,浑然天成,用笔豪放质朴,敦厚圆润,有金文之凝重,也有草书之流畅,不再严格追求对称、均匀、排比的风格,字型结构多变但又不忸怩造作,开“草篆”之端,是学习大篆的极好范本。现代书法家胡小石曾评说到:“篆体至周而大备,其大器若《盂鼎》,《毛公鼎》,……结字并取纵势,其尚横者唯《散氏盘》而已。
在学者评出的台北故宫“十大镇馆之宝”中,散氏盘排名之一,由此可见这件堪称立邦建国的重器的价值和意义。
来源:作者授权新浪历史刊发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