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丝珐琅是在金属胎体上,用细而薄的铜丝焊在图案轮廓上,在其内外填充各种颜色的珐琅釉料,经烧制、打磨、镀金而成。装饰内容都是具有吉祥意义的鹤鹿、双蝠、花卉、寿字等。清宫珐琅手炉美在装饰,特点均是在腹部进行若干个开光,光内彩绘不同的写实花卉和动物图案,并富有吉祥之意,如鹤鹿同春、三羊开泰、吉庆有余、岁寒三友、富贵牡丹等;光外饰以色彩艳丽的缠枝花卉纹。
四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铜手炉已退出生活的舞台,逐渐被人遗忘。但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铜手炉开始在书刊杂志和拍卖场上频频亮相,它丰富奇异的造型,精湛华美的工艺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与古代人看重手炉暖手功能不同,今人更重精品古董手炉的欣赏性。工艺精美的明清铜手炉,在艺术品市场行情日趋向好,众多收藏者争相购藏。近年来,各地拍卖会上的铜手炉行情令藏家和卖家心情振奋。
成交价最贵的手炉,是在2005年香港佳士得秋拍中成交的一只明末局部鎏金人物纹手炉,估价80万至100万港元,最后以303.2万港元成交。这只手炉炉盖上的亭台人物栩栩如生,更为重要的是上面还有“云间胡文明制”刻款。除了胡文明的款识之外,在目前拍卖市场上,较受追捧的还有“张鸣岐制”、“潘祥丰制”等款识。
清宫手炉也备受关注,一只“大清雍正年制”楷书款铜錾龙纹手炉在2009年北京翰海十五周年庆典拍卖中,拍得135.52万元人民币。而颇有清宫特色的珐琅手炉也表现不俗,在2010年中国嘉德春季拍卖会上,一只清中期掐丝珐琅团鹤纹手炉 ,以47万人民币成交。
不过,手炉收藏日渐升温后,大量赝品也应运而生。收藏者需擦亮眼睛,鉴别时可视手炉的底足,如露有黄铜的,多为清末民国之物品。如紫铜,若有古朴厚重之感,纹饰素而精,一般来说可达明代;若轻薄而纹饰花妙,大多为清代手炉。也可从锈色着眼。可以用加碱的开水刷刷看,如为伪锈,立即掉落。且伪锈多深浅不匀,不能与器体融合,用手摩挲没有滑爽之感。另外,手炉基本上是手工制作的,而仿品绝大多数均是浇铸而成的。因此也可以从底足与炉身的焊缝、炉盖网眼的做工上加以区别。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的这首诗,描绘了先人们冬日团坐,围炉夜话的美景。对他们来说,不管是小火炉,还是小手炉,器物给予人的感受,以及由此传达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对生活的满足,从来都比今人来得切肤和真实。今人只知空调送暖,却不会对它产生喜爱欣赏之心,恐怕是不能体会古人之于手炉的感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