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生
中国青铜文化源自夏代晚期,1959年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村发现了夏代宫殿遗址,出土了鼎、斝、爵、盉等最原始的青铜器。其后在长达1500余年时间的夏、商、周时期,古代工匠创作制造了许许多多各种用途、各种器形的青铜器,中国青铜文化得到了辉煌的发展。作为青铜文化载体的青铜器在几千年的传承过程中,大多数出自墓葬、遗址或者窖藏。不同的储藏条件、不同的储藏环境造就了青铜器表面不同结构、不同外观效果的锈蚀物。
一、青铜器锈蚀分类与防治
(一)锈蚀的分类
1.皮壳
也称为贴骨锈,是青铜器在不同的存在环境中与周围的多种化学物质长期发生作用,在其表面生成的一层氧化膜,皮壳色泽温润,质感厚实,有枣皮红、绿漆古、黑漆古、黑绿、黄绿等多种皮壳(图一)。
4.物理锈的作法
这是一种传统的作锈方法,在民国时期由艺人王德山首创的“点土喷锈”作锈方式。即用泡制的漆皮液体调制加入矿物颜料的多种色汤,分层次地用工具点拨喷涂到新作铜器的表面,不做锈的地方用稠泥浆遮盖起来,待喷过的色汤干透以后,将泥巴去除,即可获得层次感强的锈,而且锈色逼真,这种锈不足之处是用火烧即露原形。
5.移植锈的作法
移植锈是在做好皮壳的铜器上镶嵌从一些真铜器残片上“挖”下来的锈体,用胶类物质将其粘贴镶嵌到新铜器上,这种仿品上由于有真锈存在因而欺骗性较大,但仔细观察还是能发现其中的破绽。因为镶嵌的移植锈只能是局部,其余的锈蚀还是新做的。
用以上方法做出的锈蚀有些可以在外观上接近真品,但是在5倍放大镜下观看,伪作的绿色锈体没有透明的感觉。
青铜器作伪是一门综合技术,包括器形作伪、纹饰作伪、铭文作伪、皮壳、锈蚀作伪。要想完整地制作出一件形神俱佳的仿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同一器形的器物在不同时期的纹饰以及铭文的字体均有区别。要想把器形、纹饰和铭文准确无误地组合在一起,需要对各个时期的青铜器有全面深入的研究和了解。纵观当前国内各地古玩市场的青铜器仿品大多数为粗制乱造,制作出的青铜器仿品或是器形与纹饰不同属于一个时代,或是纹饰生硬不符合真器纹饰的排列趋势,或是纹饰缺少力度显得绵软无力而没有艺术性[5],这样的青铜器仿品即使锈蚀作伪再逼真也无济于事。因此,一件高品位的青铜器仿品是建立在器形、纹饰、铭文、皮壳、锈蚀和谐统一的基础之上。
参考文献:
[1] 杨秋颖,齐扬,赵林娟等。宝鸡眉县出土27件窖藏青铜器锈蚀特征及成分的分析研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技.2007,19(4)。
[2] 王宁,王春燕。宝鸡眉县杨家村出土青铜器的埋藏环境与保存状况浅析[D]。西安:西北大学,2003.
[3] 钟家让。出土青铜器的锈蚀因素及其防护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2004,27(1)。
[4] 同[3]。
[5] 李静生。河南青铜文化传承与发展方向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2,28(5)。
文中插图来至《海外遗珍》《盘龙城青铜文化》馆藏文物及仿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