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思远亦热衷于考证中国家具年代,其早年研究经常涉及有关题材。1960年,在上海附近发现的明代墓穴有两组微型木制家具出土,为考据当时家具造型提供重要线索。他率先于西方发表文章阐述,更指出其中一张木椅与一组刻有明代学者书法、后来被一重要机构收购的四件紫檀椅之间的关联,但其立论后来遭王世襄等人的详尽考证拆解。时至今日,该组木椅已广被确定为清代制品,其铭款则大有可能为十九世纪所刻。安思远在撰于1996年的《洪氏所藏木器百图》中承认:“草率的结论或许在短期内尚能站稳阵脚,但时间与常识终将厘清所有谬误。”并指出:“在研究初期我已得出一重要结论:大部分他 (与他人) 确认为明代家具并出售的制品,实际年分应为五十至一百年之后。”近二十多年间出现大量可考之例,证明中国家具不可单凭风格判断年代。
在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大量中国物品与信息于西方涌现, 安思远发现不少西方黄花梨家具收藏其实来自北京,且按照当时的西方品味制造。虽然安思远未及遍游中国,但他在1991年成立旨在修复安徽徽州古建筑的中国文物艺术修复基金会后,得以仔细观察与古代家具设计相仿的建筑细节,而当时亦有人开始在福建、山西省等地进行类似的研究。安思远深明鉴别中国家具来源之道,在于当地见识与行业情报,一如欧美家具。今日无论南北、东西的地方传统已广获肯定,不少中国藏家甚至会按照地区风格收藏家具。
在1990年代中后期,藏家对地区家具的兴趣随着传统漆器、软木家具风行而愈趋浓厚,此类地域特征往往见于家具的独特纹饰、风格、选材与构造。有关实例屡见于安思远著作,他在1996年的《洪氏所藏木器百图》中指出:“显而易见,美感或价值并非取决于木料。有远见的藏家购买的是家具,不是木材。”当时他对洪氏所藏一张楠木罗汉床赞不绝口,并预言软木家具佳作将与硬木家具一般备受青睐。2014年,该罗汉床于香港苏富比以4,840,000港元 (623,623美元) 成交,再次证明安思远市场触觉敏锐,慧眼独具。
安思远具备天赋鉴赏眼光,无庸置疑。他不单慷慨分享所知,更时刻提醒我们该擦亮眼睛,不要被潮流或成见所惑。他曾直言:“若相信个人眼光,而非盲从专家制定的教条,我们就能摆脱有关美学的陈腔滥调,懂得欣赏对象真实之美。学会自己观察的人,自会发现通往新世界的路径,觅得不同传统文化的美善。”安思远的眼光、热诚、不懈努力与大方贡献,成为中国家具鉴藏界今后继续发扬光大的基础。
来源:雅昌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