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松
刘邦盛,安徽省肥东县长临河人,生于1839年,卒于1904年,出身于军功世家,祖刘三阳,父刘在田,武阶均为建威将军(正一品)。刘邦盛最早追随李鸿章从合肥团练起家,后随张树声部加入淮军、屡立战功。在各类淮军资料中,关于刘邦盛的记述并不多,也比较凌乱。对于一位戎马倥偬一生,晚年效力大清海防夷务的高级将领来说,用更多的历史资料将其人生轨迹展现于世人,是对家乡先贤军功报国的正名与缅怀。
在安徽博物院的馆藏中,笔者查询到一组关于刘邦盛的文书档案:“刘邦盛补广东惠州协副履历册”(光绪十二年)、“ 曾国荃咨明刘邦盛回籍事呈”(光绪五年)、“谭钟麟准刘时刚廕监生照会”(光绪二十三年)、“德寿饬刘邦盛回省手札”(光绪二十六年)。通过这几件文书,并结合其他史料记载,试图简单勾勒出刘邦盛四十年军旅生涯的人生轨迹。
刘邦盛补广东惠州协副履历册
这件文书是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两广总督德寿饬令刘邦盛回省的手札。这一年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庚子事变,中国南方也不太平。是年10月发生了惠州革命党郑士良起义,记名提督刘邦盛、都司莫善积等将领受命镇压此次起义。清军在战斗中进行的并不顺利,刘邦盛还在此役中身受重伤,后被饬令回省复命。此时,刘邦盛的军事生涯及个人荣誉已到达顶峰,清实录记载,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以会剿广西梧州郁林等属土匪出力,赏北海镇总兵刘邦盛……头品顶戴。刘邦盛并给巴图鲁名号”。手札中德寿的言辞较为简短严厉,安排刘邦盛将部队移交给下属都司莫善积统带,“札到该镇即便遵照,毋违此札”。在此事件后,刘邦盛的人生轨迹开始下滑,清实录记载: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北海镇总兵刘邦盛、办事颟顸。措置无方。肇庆协副将斌成、才具平庸。办事竭蹶。均著开缺送部引见”。光绪三十年(1904年),刘邦盛郁郁而终,而接替北海镇总兵的正是那位共同参与平叛的都司(时为记名总兵)莫善积。
纵观刘邦盛的一生,保卫疆防,平定内乱,在那个年代确系一位战功卓著、爱国忠君的优秀将领。而一代名将因为镇压革命军起义的失利而终遭朝廷弃用,对刘本人来说是莫大的耻辱和悲哀,但对中国近代革命的成功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刘邦盛的子孙中亦有多人投身革命,报效家国,刘氏一族可谓军功世家,将星满门。除了刘邦盛及祖、父三代均官居一品、位列朝堂外,刘邦盛子孙中,投身军旅并成长为高级将领的亦有数人。其嫡长孙刘和鼎为抗日将领,国民党陆军上将,退役后在枞阳县筑长江内堤围湖垦殖,治患兴利,造福乡梓,为毛泽东在文章中提及。其第九孙刘和谦,也曾任台湾“国防部”参谋总长、海军一级上将。
淮军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支重要的国防军事力量,淮系集团对中国近代化进程起到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对淮军及淮系集团将领的研究方兴未艾,历史评价也日趋客观、正面。淮军及淮系集团后人散布于两岸三地及全球华人圈,加大对这一历史资源的整理、研究和利用,推动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正是我辈应尽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