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爱武
2、素面盖鼎,形式古朴典雅,纹饰简洁单一。从造型上看,此鼎为覆盖扁圆体附耳矮足式,盖与器合成一个扁圆体,盖上有三个环形钮,附环形双耳,圜底下承三兽蹄足,腹部有凸棱。此种形制的铜鼎继承了战国时期三晋两周鼎的风格,经历西汉早期的发展变化,晋文化因素逐步消失,到了西汉中晚期与其它地区鼎的形制趋向一致,足瘦长,环耳流行,这是汉代中原系铜鼎特有的特征[④]。此类铜鼎在汉代墓葬中常有发现,它与江苏泗阳县贾家墩出土的铜鼎基本一致[⑤],与1987年安徽广德独山西汉木椁墓出土的铜鼎[⑥]相比较,也有相似之处,只是广德出土的铜鼎体形深厚,腹部的凸棱更为突出,成为一道宽扁平沿。有研究者认为,自西汉中期开始,鼎作为炊器的本来面目得到恢复,为避免鼎下燃火时灰烬和烟尘跑入鼎内,腹部的凸棱逐步加宽而变成宽棱[⑦]。泗阳贾家墩出土的铜鼎年代为西汉晚期[⑧],广德独山木椁墓的年代为西汉晚期,因而素面盖鼎可拟定为西汉中晚期的器物。
3、拣选出的青铜鼎有着较深厚的青铜文化背景。宣城地处长江下游的皖南地区,古属扬州,曾是最著名的铜矿开采冶炼中心,矿产资源丰富。早在西周时期境内就有了铜矿冶炼,《禹贡》称扬州“贡唯金三品”(即金、银、铜)。商周时期,宣城先称“荆蛮”,后分属吴、越、楚等国。这里的青铜文化,始于商代,到了西周时期,得中原青铜文化技艺之推进,并结合地方传统创造出具有鲜明个性的青铜器[⑨],夔龙纹鼎可认为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例。进入春秋以后,这一特色益发明显。战国时期,宣城所处皖南一带为楚国势力范围,这一时期墓葬所出土文物如陶器、漆器和铜器等,都有显著的楚文化风格。到了汉代,宣城为丹阳郡郡治所在地,西汉政府在这里设置了全国唯一的铜官,监管铜矿生产[⑩]。当时所产“丹阳铜”,盛极一时,在发展和促进汉代经济及文化的繁荣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随着汉代中央集权的形成和加强,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的大一统,皖南的青铜器也完全融入中原文化之中。素面盖鼎为认识和研究这种发展变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从收购站或废品公司找出珍贵文物的事,在我国文物、博物馆界不乏其例。宣城市博物馆收藏的这两件青铜鼎,有着显著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蕴含了较多的历史文化信息,从一个侧面见证了皖南青铜面貌,为认识研究宣城古代历史文化开辟了重要领域。
[①] 王士民、陈公柔、张长寿《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文物出版社,1999年,第41页。
[②]张爱冰、陆勤毅:《繁昌汤家山出土青铜器的年代及相关问题》,《文物》2010年第12期,第52-60页。
[③]安徽大学、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皖南商周青铜器》,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29页。
[④]吴小平:《汉代青铜容器的考古学研究》,岳麓书社,2005年,第37页。
[⑤]淮阴市博物馆:《泗阳贾家墩一号墓清理报告》,《东南文化》,1988年第1期,第59-67页。
[⑥]刘政:《广德县独山西汉木椁墓清理简报》,《文物研究》第11辑,1998年,第107-110页。
[⑦]吴小平:《汉代青铜容器的考古学研究》,岳麓书社,2005年,第38页。
[⑧]吴小平:《汉代青铜容器的考古学研究》,岳麓书社,2005年,第35页。
[⑨]宣城市博物馆编:《宣城博物馆文物集萃》,黄山书社,2012年,第28页。
[⑩]《汉书·地理志》:“丹阳郡,故鄣郡。属江都。武帝元封二年更名丹扬。属扬州。户十万七千五百四十一,口四十万五千一百七十。有铜官。”但设置铜官的具体时间不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