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偶然机会在苏州一家小古玩店,单大禹看到香灰堆里一把铜香炉,伸手将它拿出来之后发现这是一方很特殊的八棱香炉,轻巧、精美,直径约15厘米,重约300克,放在水里会漂起来。“玩了三四年铜币,我本身对铜很熟悉,那时开始爱上香炉。”
铜香炉可分为熏炉、香炉、香暖等。熏炉主要用来陈设使用,也可用来闻香;香炉以闻香为主,可把玩。铜香炉的工艺至今有2000多年历史,汉代就有香炉,但还很稀有,唐宋以后,香炉渐渐多起来,到明代开始盛行,烧制铜香炉的工艺达到炉火纯青。
单大禹收藏的老的铜香炉大概有40余方,包括了宋、元、明、清。收藏年代最早的一方是宋代道教用的吊炉,圆形,直径大概11厘米,炉肚上是一幅八仙和松、梅纹样,炉沿有三个耳朵,用于系绳子。“道教做道场时,用一把如意柄将其吊起来,中间焚香。”单大禹说,“在香炉里边,宋代以上的东西比较难判断,这个工艺一看就是宋代的东西,它的工艺最难的地方在于,薄的地方不到一毫米,厚的地方有十毫米以上,这在浇筑上面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据单大禹介绍,香炉鉴赏首先从器形上去观赏,优美的香炉要有一个优美的器形。香炉以圆形居多,其次还有长的、方的、花形的、海棠形、椭圆形等。香炉分耳、口、肚、腿,香炉的炉口有很多形状,最细的沿口就像一根细香,但是最忌讳将沿口打磨得像刀口一样锋利,因为香炉是可把玩的。香炉的耳朵有好几种,冲天耳、雕塑耳、戈耳等。其耳朵的造型具有鲜明时代性,明代喜欢冲天耳,清早期喜欢雕塑耳。香炉的炉肚像一个布袋,大部分炉肚比炉口大一点,高度按黄金分割线,是直径的三分之二。比较多见的炉是三条腿,叫圈足,四条腿比较少,五条腿更稀少。
单大禹形象地将香炉概括为文化的旁观者,“它本身是种文化,文人雅士聊文化的时候它永远在场,却从来不是谈论的对象。它总在人们写字、画画、弹琴、品茗的时静候于一旁,燃一炷香,余烟袅袅,显得静谧、优雅。”
除了香炉,他还收藏有少量的琴炉,专为抚琴弹筝用的小型香炉;压经炉,诵经的时候压经文;袖炉,一种熏衣烤手用的小香炉等。它们均属于小型香炉,也更适合把玩,只不过传世的精品非常稀少。
爷爷是能写会画的油漆工,作为工匠的孙子,单大禹从小似乎有点艺术天赋,他喜欢天马行空地想象,也喜欢研究各种器物的器形,但苦于没有师傅指导。一次偶然机会,他通过朋友介绍,结识了原上海博物馆青铜器修复专家顾友楚,老先生现在80多岁,刚认识时才60多,单大禹拜他为师,跟他学习青铜修复和造型,后又转向铜香炉的制作,最终又成为一名手艺人。
Q&A
收藏十问
Q:你是怎么走上收藏之路的?
A:从小就很喜欢金属的东西,尤其是铜,铜里边最喜欢香炉。
Q:你记忆中最早的藏品是什么?
A:购于苏州一古玩店的八棱香炉。
Q:你最喜欢的藏品是什么?
A:台湾杨炳祯收藏的一方方中带圆的长腿冲天耳铜炉。
Q:你的“收藏之道”是什么?
A:不断学习、研究、分析。
Q:藏品主要通过什么渠道收藏?
A:古玩商,农村挨家挨户收。
Q:知道自己有多少藏品吗?
A:老的铜炉四五十方。
Q:你觉得自己是收藏家吗?
A:铜香炉的鉴赏家,对铜炉有特别深刻的研究。
Q:你觉得收藏带给你的最大乐趣是什么?
A:充实,不空虚。
Q:收藏中遇到过赝品或挫折吗?
A:只要材质不假,我不认为它是假的,只有历史年代上可以说真假。
Q:有一天你能放弃你的藏品或捐出吗?
A:可能会换钱,可能会传给孩子,可能会捐给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