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 展览 鉴赏 拍卖 奢侈 评论 藏品 人物 紫砂 书画 当代 油雕 瓷器 文玩 古籍 铜器 钱币 邮票 玉石 红木 影像 其他

青铜器:追溯古老世界泥与铜的温度

2015-05-06 11:08:19    来源:互联网 当前位置:首页 > 铜器 > 内容

  

  本版稿件 本报记者 钱烨 采写/摄

  青铜文明衰落于“礼崩乐坏”

  长江地理:青铜时代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多长时间?

  董亚巍:从目前全国出土的4000多件不同年代的青铜器来看,青铜文明从中国新石器晚期就已经出现了,黄河流域的兰州齐家文化出土了一些青铜小件,形状简单,造型并不复杂。我们说任何一项工艺都会由简单到复杂再趋向简单这么一个发展过程,青铜器的铸造也是一样。青铜文明鼎盛时期是商晚期,外观纹饰变得复杂繁复,俗称“三层花”,有底纹,比底纹高的是主纹,主纹上又有凹纹,复杂的5层、6层都有,很有层次感。到战国晚期,延续1500年的青铜文明走向衰落,直到被铁与漆器取代。

  长江地理:它衰落的原因是什么呢?

  董亚巍:具体原因很简单,礼崩乐坏,周朝的礼制在战国晚期就乱套了,大部分青铜器跟礼制是结合在一起。例如皇帝死了,要用九鼎,战国一个小小诸侯国君死了也用九鼎。经过秦的战争,到了西汉基本不再使用青铜器了,再有就是一些零星的,比如西汉中山靖王出土过一批青铜器,但铸造的工艺不管从形状到纹饰都远不及商晚期的水平,铜铸技术基本上就消亡掉了。

  一项技术,社会上普遍应用的技术,只要20年不用,就彻底进入历史了,就像过去那些走街串巷补锅的,家家户户都有铁锅,做饭的,锅烂了一个小眼,拿块铁皮补一下,现在谁还用得着补锅呢?土锅都不用了,那种补锅的技术显然被抛弃掉了,有的甚至连工艺都再也找不到了。

  西汉之后基本停留在铸镜、钱币上。青铜器结束以后却而代之的就是漆器。如果把制作商周青铜器的铸造师比作上世纪50年代做衣服的裁缝,顾客来了以后,就给你量身高、腰围,在布上画线,开剪、缝纫,一直到成型,一个人完成,那到战国时期范铸技术就相当于现代的大型服装厂,每个人只负责一个袖口或者领口,但是到最后组装的时候,成千上万的成品迅速就出来了,所以说技术的淘汰在历史上是毫不留情的。

  中国人讲究圆满,把青铜器表面“填”得严严实实

  长江地理:就您多年的研究,青铜范铸技术出现的历史契机是什么?

  董亚巍:很可能是先开始,从自然界得到的自然铜,或者在制陶的过程中发现铜的冶炼技术。这种技术是比较容易被发现的,因为中国制陶业非常久远,范铸工艺与制陶有很多共同点,都用泥土,都要和泥巴,都要入窑烧,都要造型,这些共性很容易互相转换的,所以可以推测范铸技术是从制陶发展而来的。

  长江地理:当时在铸造青铜器需不需要先画设计图?青铜器都是按照严格的对称规则铸造出来的么?

  董亚巍:那个时候还没有纸,都属于几何造型,不属于绘画。是不是那么规则,也不一定,就像饕餮纹的两只眼,有的时候这个眼大,那个眼小,在青铜器上十分普遍。因为都是手工的,造成了经常不对称的现象。铸造前根本没有理论,主要还是经验,有一些规矩。

  商周青铜器纹饰可以中国戏曲比较,主纹可以理解成现在戏曲里的唱腔,底纹就是唱腔与唱腔之间的过文,它就是起填空作用的,它是按规矩来的。不是你想怎么填就怎么填的,例如商晚期的青铜器上,与主纹有关的底纹是双头的,与主纹没关的就是单头的,这就是规矩,只要按照规矩做,怎么做都是顺眼的,而不按规矩,人家会说你这个是个臆造品,很别扭。中国人讲究圆满,把青铜器的表面填得严严实实的,而延续到唐代的铜镜就出现了很多空的地方作为留白,商周顶峰时期青铜上没有留白,都填得满满的,就算是拐角处,它也要点上几个点把它填满了,这就是中国人的思想。

  青铜器上的所有纹饰都是人间看不到的东西  

  长江地理:对于青铜器上那些抽象、复杂的纹饰,您怎么理解?

  董亚巍:纹饰的要求是限制于时代认知的。不过有个普遍的现象,在出土的青铜器中很多来自不同地区的铜器,但从外观造型包括纹饰来看,甚至会让你觉得是一个人造出来的。为什么会这样呢,首先,社会背景是一样的,技术是一样的,造型思想又一样,很容易造成这种现象。

  例如在大盂鼎上,凡是与主纹尾巴连接的底纹都是双头,其他与主纹没有关系的都是单头,这些现象就是一种造型思想,制作纹饰就得这么做,都是有规律可循的。中国这么大一个区域,南边到广州,北边到兰州,同一个历史时期造型思想完全相同,这说明当时技术传播速度是非常惊人的。

  而且这项技术非常简单,根本用不着人来教,经验丰富的铸造师只要看一下就知道这件青铜器是怎么做的了,并不像如今人们臆测的那么复杂。

  青铜器上的纹饰,说它抽象、具象都讲不通,青铜器上所有的纹饰都是在人间看不到的东西,你说那是凤纹还是鸟纹,确定不了,不如干脆说是禽纹。

  当然,青铜器上的纹饰肯定属于艺术品,看起来很美,但不是通过绘画做到的,而是几何造型做到的。

  当然我现在说的都是现代理论,在古代,几何这个概念可能都不存在,他属于几何造型,不属于绘画造型。纹饰是通过几何造型获得,而型体都是通过机械造型获得。

  长江地理:当时能有什么机械呢?

  董亚巍:这就是大部分人的误解,一说机械造型很多人都会认为要有一个机械设备。实际上不是这个意思,人走路也属于机械运动,手操纵模具这属于机械性操作,机械造型就是重复操作,什么设备也不需要。

  我们看到的中国古代青铜器,非圆即方,三条腿、四条腿,方口、圆口,中国人很早就会用圆规与尺进行绘图。而且在古代制作青铜器的人都是文盲,1950年,中国还在进行全国范围内的扫盲,3000年前这些铸造青铜器的大部分都是奴隶,而在战国中期单元纹饰出现了,就像现在社会中大型工厂内出现的分工一样,纹饰也就出现了简单化。

猜您喜欢
  • 在成都博物馆一览南朝造像的秀骨清像
    在成都博物馆一览南朝造像的秀骨清像   从最早有明确纪年的褒衣博带式造像,到益州(今成都)首次出土的阿育王全身像,再到不断...
  • 北京拍卖行携艺术珍品前往南方城市巡回展览
    北京拍卖行携艺术珍品前往南方城市巡回展览 自11月3日开始,北京古天一拍卖公司将携今年秋季拍卖会部分艺术精品,前往广州、厦门、成都三...
  • 古燕国青铜重器见证北京建城三千年
    古燕国青铜重器见证北京建城三千年 6月24日至7月19日,“鼎天鬲地·北京从这里开始——纪念北京建城3060年”主题展览在首都博物...
  • 千手观音修复中的高科技:X光探伤 三维激光扫描
    千手观音修复中的高科技:X光探伤 三维激光扫描 “全国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大足宝顶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于6月13日正式竣工。不同于...
  • 大足石刻千手观音修复完成:重现南宋气质
    大足石刻千手观音修复完成:重现南宋气质 主尊端坐莲台,目光微垂,面带微笑;金身庄严,法器华彩,千手灵动,胜似孔雀开屏。耗资数千...
  • 青铜器收藏或将回归常态
    青铜器收藏或将回归常态 近日,在西泠印社2014年秋季十周年庆典拍卖会上,16件名家旧藏的青铜礼器经过激烈竞价,最后...
  • Copyright © 2012-2025 东方典藏网  版权所有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08108040号-14 冀公网安备 13108202000314号
    欢迎广大网友来本网站投稿,网站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或网友提供 客服QQ:6765070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