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华
山东博物馆藏有青铜器四千多件,其中四十多件为国家一级文物,颂簋便是其中之一。它和现藏北京故宫 [微博] 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的颂鼎以及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颂壶,铭文内容相同,是同一组青铜器。因器主是西周王室一个叫“颂”的官员,遂以“颂”为器名。颂簋、颂鼎、颂壶又被称为“三颂”,其中簋存世数量最多,器盖俱全的有6组,曾分别被刘喜海、刘鹗、吴士芬、端方等人收藏,此外,尚见两个单独的簋盖。山东博物馆的颂簋,就是刘喜海的旧藏。
从书体艺术上讲,颂簋的铭文无论是上下还是左右,都成列成行,布局整齐,字也写得很规范。特别是从字的大小均匀,笔划的粗细一致,起笔停笔不露锋芒,笔划转折处作圆弧形这几个特点看,都是西周后期的风格,它和商代晚期到西周前期那种字的大小常不相同、起笔收笔多尖锐出锋、笔画转折处多作方折的所谓波磔体的青铜器铭文有了明显的区别。颂簋上的这种铭文是金文最成熟的形态,是西周王室所使用的标准书体。
颂簋、颂鼎和颂壶是西周中后期一位直接受到周天子册命的官员于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所铸的一组青铜器,其出土时间当不晚于嘉庆年间。因其制作精美,又有长篇铭文,自问世以后,便广受金石学家的关注,遂散于各大家之手。其中刘喜海所获之颂簋,先后转归李山农、丁树桢之手,最后入藏山东省博物馆(现称“山东博物馆”),不仅流传有绪,而且品相甚佳。其多达152字的铭文是一篇完整的册命,收录在清冯云鹏冯云鹓《金索》、刘体智《小校经阁金文拓本》(1935年)、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1935年)、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193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殷周金文集成》诸书,对于研究西周社会的历史,尤其是西周的册命制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