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 展览 鉴赏 拍卖 奢侈 评论 藏品 人物 紫砂 书画 当代 油雕 瓷器 文玩 古籍 铜器 钱币 邮票 玉石 红木 影像 其他

解读中国古代铜炉

2015-05-06 11:07:18    来源:互联网 当前位置:首页 > 铜器 > 内容
明 铜长方手炉

  图文/ 钟葵

  解读中国古代铜炉

  铜炉,是中国古代铜器一个独特的品种,包括炭炉(又称燎炉)、温酒炉、熏炉、手炉等,这些铜制的炉基本上都是实用器具。和其他中国古代实用器一样,古代铜炉同时也是艺术品,并且深深地刻上了传统吉祥文化的烙印。

  地球有春夏秋冬,人类需要避暑防寒。炭炉,就是古人在天寒地冻时燎炭取暖的用具,类似于现在的火盆。所以铜炉最初的定义就是“盛火器”。炭炉在中国很早就出现,在商代墓葬中已有出土。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青铜文明进入高峰期,炭炉已是贵族阶层的日常用具。早期的炭炉多为圆形,下有三足,口沿外有链环作提携之用。

  故宫 [微博] 暖炉像大鸟笼

  到了战国时期,炭炉的使用更加流行。该时期已知最精美和完整的炭炉是曾侯己墓出土的一组炭炉,包括取炭用的铜漏铲和铜箕,同时期所见的这类炭炉大体相似,多为直口、领颈、浅腹、三足。此后,炭炉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家家户户必备的日常器具。由于制作技术的不断进步,后来的炭炉更加大型和豪华精美。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宫殿暖阁里,都摆放着高一米有余的大型暖炉,而且大多是青铜鎏金、掐丝珐琅等精品。皇家御用的暖炉造型大气,纹饰精美,样子有点像大鸟笼,下面一般有三个或四个瑞兽头造型的脚,托着火盆,火盆上是镂空制作的网罩,即精美又能防止炭火爆出引发火灾,设计非常巧妙,而瑞兽头也有防火的吉祥寓意。

  古人不仅喜欢喝酒,而且喜欢把酒温烫了再喝。温酒炉,就是温烫酒壶的一种小型炭炉。

  温酒炉铸出四方守护神

  目前所见温酒炉均为汉代出土文物。从功能上讲,温酒炉的设计非常合理,一般上部是酒壶,下面是炭炉,既能上下分开,又能合体合用,外表浑然一体。

  汉代温酒炉常装饰有吉祥图案,如“四神”温酒炉由耳环、炉体、承盘组成,炉体为长方形,上部有镂空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围柱上有支柱,以承耳环,炉下有四个作背负状的人形足。“四神”的观念来源于天文学上的二十八宿,古人认为东方七宿有如青龙,西方七宿有如白虎,南方七宿有如朱雀,北方七宿有如玄武。这“四神”既代表着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又是镇守这四个方位的四大神兽,有辟邪、镇宅的作用。在汉代,“四神”的观念十分流行,汉人常将“四神”装饰在各种日常用具上面,如铜镜、铜炉等。

  汉代和晋代时,达官贵人常用熏炉来焚香,这种炉又叫博山熏炉,具有熏香、除秽、熏衣、取暖的功能。汉代学者刘向曾在《香炉铭》中这样描述:“承以铜盘,中有兰绮,朱火青烟。”炉之所以称作炉,显然是因为有“朱火”,也就是“明火”。熏炉的形状很奇特,主要分为器盖、炉身和足三部分,炉的基座部分状如今日洋酒杯的杯足,盖上则装饰着连绵的仙山以及各种各样的奇花异兽,盖中还有孔,以便香气溢出。小型熏炉一般为日用器,主要用于熏香衣物,大型熏炉则为庙堂之物。

  从造型上看,一个大型熏炉犹如一只硕大的花蕾矗立在一个盆盏上,细看则见花蕾上山峦起伏,山势峻峭,当把香点燃后,则山上云雾缭绕,神兽若隐若现,犹如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这就是博山熏炉名称的由来。秦汉之时,神仙思想流行,秦始皇、汉武帝均相信世上有仙人,海外有仙山,曾多次派人寻访仙人,寻找仙山和长生不老之药。受这种风气影响,在很多日用器的装饰上随之出现了仙山、仙人和神兽的形象。人们相信博山熏炉不仅可以去污除秽,而且能给自己带来吉祥。

  竹节熏炉吉祥图案多

  除了用博山造型寄托对神仙生活的向往外,汉代熏炉还装饰了各种各样的吉祥图案。如著名的未央宫竹节熏炉通体鎏金银,盖如博山,子母口下饰浮雕蛟龙出水,底为圈足,铸出纠结蟠龙,竹节形柄自龙口而上,分成五节,柄上端分出三龙承托炉盘。龙为古代传说中最大的灵物,竹象征君子。未央宫竹节熏炉集多种吉祥图案于一体,吉祥寓意非常丰富。另外,汉代博山熏炉还有错金云纹、百鸟朝凤等吉祥图案。

  宣德炉宝色内涵珠光外现

  到了明代,熏和炉的功能开始分离,香熏炉成为达官贵人的奢侈品,火炉则专门用于取暖,成为大众化的普及品。明代香熏炉以宣德炉最有名,宣德炉又称宣德款铜香炉,简称宣炉。

  宣德炉是明代宣德年间由宫廷铸造的香炉,是用当时暹罗国(今泰国)的风磨铜,再配以金、银、铅、水银等金属炼铸。因造型优美、铜质精良,宣德炉有“宝色内涵,珠光外现”之美誉。宣德炉的造型有三类:一是仿商周彝鼎;二是仿宋代官、哥、汝、定等名瓷;三是仿缸、罐、桶、瓮等日用器皿。宣德炉的色泽非常丰富,有黄色、红黄色、栗壳色、鳝鱼黄色、藏经纸色、蟹壳色、枣红色、猪肝色、甘蔗色、石榴皮色、茄皮紫色、珊瑚色、琥珀色、海棠红色等,还有黑漆古色、仿古铜青绿色、石青斑色、渗金、渗银、泥金、泥银、大金片、赤金霞片、水银古色等,这些色泽都是寓意吉祥的颜色。

  宣德炉的款识多铸在炉底,共有七种:一字款,篆书“宣”字;二字款,楷书或篆书“宣德”;三字款,横列“宣德年”;四字款,“宣德年制”,又分扁方印款、圆印款、双龙四字款、双龙抱柱款等;六字款,“大明宣德年制”;八字款,“宣德五年吴邦佐造”;十六字款,“大明宣德五年监督工部官臣吴邦佐造”正方印款。其中传世较多的宣德炉是带吴邦佐款的。

  据史籍记载,宣德炉仅在宣德三年铸造过一次,一共5000只,以后就封炉不铸了。由于宣德炉名冠天下,所以后世多有仿制,但无论怎么仿,其颜色、铜质都与真正的宣德炉相差甚远。

  手炉图案多喜庆

  铜炉之中最袖珍的是手炉。手炉也称“袖炉”、“捧炉”或“火笼”,是可握在手中或随身携带(带有提梁)的小熏炉,类似暖炉。这种小熏炉流行于明代末年至清代末年,是北方人冬季捧在手中或怀里焐着的炭火取暖器。

  相传手炉最早出现在隋代。隋炀帝南巡到江苏江都,时值深秋,天气寒冷,江都县官许伍为拍皇帝马屁,叫铜匠做了一只小香炉,放进火炭,献给隋炀帝取暖,隋炀帝十分高兴,捧在手上,便称之为“手炉”。在古代,手炉多是大户人家使用,在取暖之余也可以作为观赏之物,在《红楼梦》中,经常写到大观园的太太小姐们冬天用手炉取暖的生活细节。

  手炉由炉身、炉底、炉盖、提梁组成。一般来说,明代手炉都很厚重,不花哨,主要的纹饰都在炉的盖子上。到了清代以后,特别是清中期以后,炉身上都有了纹饰,十分花哨,格外漂亮。手炉有八角形、圆形、方形、腰形、花篮形、灯笼形、梅花形、海棠形等,造型各异,精致生动,大部分是用紫铜、黄铜、白铜制成,尤其以清代宫廷的手炉最为讲究,有圆形、椭圆形、葫芦形、如意形、宫灯形等吉祥造型。工艺上有黄铜镂铸、雕刻、铜胎画珐琅、插丝珐琅、描金漆、錾刻鎏金银等手法。

  手炉是随身物品,因此不仅在做工上讲究精细,装饰图案也寓意吉祥和喜庆。最吸引人的当属纹饰复杂的炉盖,作为散热区,镂空雕刻的炉盖有五蝶捧寿、彩蝶如意、梅兰竹菊、喜上眉梢、刘海戏金蟾等吉祥图案,与炉身的福禄寿喜、花鸟虫鱼、人物山水等图案相得益彰,生动地表现了传统吉祥文化的丰富多彩。

34.9K
猜您喜欢
  • 在成都博物馆一览南朝造像的秀骨清像
    在成都博物馆一览南朝造像的秀骨清像   从最早有明确纪年的褒衣博带式造像,到益州(今成都)首次出土的阿育王全身像,再到不断...
  • 北京拍卖行携艺术珍品前往南方城市巡回展览
    北京拍卖行携艺术珍品前往南方城市巡回展览 自11月3日开始,北京古天一拍卖公司将携今年秋季拍卖会部分艺术精品,前往广州、厦门、成都三...
  • 古燕国青铜重器见证北京建城三千年
    古燕国青铜重器见证北京建城三千年 6月24日至7月19日,“鼎天鬲地·北京从这里开始——纪念北京建城3060年”主题展览在首都博物...
  • 千手观音修复中的高科技:X光探伤 三维激光扫描
    千手观音修复中的高科技:X光探伤 三维激光扫描 “全国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大足宝顶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于6月13日正式竣工。不同于...
  • 大足石刻千手观音修复完成:重现南宋气质
    大足石刻千手观音修复完成:重现南宋气质 主尊端坐莲台,目光微垂,面带微笑;金身庄严,法器华彩,千手灵动,胜似孔雀开屏。耗资数千...
  • 青铜器收藏或将回归常态
    青铜器收藏或将回归常态 近日,在西泠印社2014年秋季十周年庆典拍卖会上,16件名家旧藏的青铜礼器经过激烈竞价,最后...
  • Copyright © 2012-2022 东方典藏网  版权所有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08108040号-14 冀公网安备 13108202000314号
    欢迎广大网友来本网站投稿,网站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或网友提供 客服QQ:6765070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