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行为艺术 选择一种生活
“从事行为艺术有的人是选择了这样一种生活,在国外他们都是博士毕业,海外各种名校毕业的,不是挣不着钱、不会画画或者不会做雕塑,而是他宁可选择了这样一个更加忠实于自己认为是最实验的、最有挑战性的艺术媒介的创作手法,去进行探索,而不是说为了赚钱去做别的什么,去妥协市场。”付晓东在介绍到国外行为艺术家生存状况是谈及。
艺术家何云昌可以说是国内坚持行为艺术创作的典型案例。这位1967年生于云南省梁河县的艺术家,1991年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油画专业,现生活工作于北京。其作品《抱柱之信》轰动一时,他将自己的一只手浇铸在水泥中24小时,再现了《庄子》中寓言里的场景。
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是也谈到:“国外的情况比国内好很多,在国外,人们看待行为艺术会比较平静和客观,你做你的,观众看观众的,喜欢的自然喜欢,不喜欢的也无所谓,艺术家和观众都可以在一个互相尊重的前提下进行沟通。在国内,行为艺术在大众视野中仍然是一个异类,人们还无法以一种宽容和交流的心态来面对。”
他的作品第一次被收藏是在1999年,“当时我筹划着来北京,没有路费,有个朋友说那个《金色阳光》不错,愿意出钱,好像是5000块,现在想来是很便宜,可在当时的情况下还是很好的。”而今年上半年,何云昌在白盒子艺术馆举办的个展《尘缘》,据工作人员介绍其作品主要以摄影的方式进行销售,每件摄影为8个版,起步价在2-3万欧元,随着版数的递增价格会有所上涨。目前何云昌的作品主要还是在海外流通。
但对于何云昌来说,市场的好坏不在他的关注范围内。在何云昌坚持了20年的行为艺术创作中,每次实施完作品他都试图保持在放松的状态中,“整个过程都会比较紧张,并且会产生很大的消耗,做完以后就放松了,或者说尽量让自己放松。这么多年了,其实每次完成一件作品,我都会想,好难受,不要再做了,但过一阵子,又想去做。可以说,不是我坚持了20年,是这种表现形式在诱惑我,一直吸引着我去进行不同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