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 展览 鉴赏 拍卖 奢侈 评论 藏品 人物 紫砂 书画 当代 油雕 瓷器 文玩 古籍 铜器 钱币 邮票 玉石 红木 影像 其他

不像中国画的中国画

2015-05-06 01:07:45    来源:互联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 > 内容

  时下关于中国画的展览不少,形形色色,各有特色。在这个范畴里,若不是很强调传统写意或者当代工笔之类的展览的话,的确令人难辨“纯种”中国画的影子!很多展览中出现了不是标准的工笔画法,又绝非水墨或水墨写意作品,有的作品直接用色彩描绘,或多肌理制作,也有水墨装置观念,甚至在屏幕上播放……等等,依我看,时下有很多中国画展干脆就改为水墨画展了,似乎更为轻松些许。

  至于像与不像中国画,这是个习惯问题——因为在所谓的水墨圈中,“习惯”已经成为左右我们判断绘画的唯一根据。通常意义上的“惯”是什么呢?查史明理,国画一词,起源于汉代,汉朝人认为中国是居天地之中者,所以称为中国,将中国的绘画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国画是汉族的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具象和写意。中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

  每每我们看到的评论国画的文章,必牵涉到的理法、文脉、画史、风格等,或再谈,一上来就是那随口可数得的几位大家,数来数去,比来比去,多成习惯,难免套路遵循之,不轻易谈之。再往下细谈就是老生常谈的笔墨、笔法等诸多问题了。如此一说,中国画总要围绕这类型的问题才能下论,关于中国画的创作,能不能谈点别的呢?

  再到刚落幕的“第12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展场上,该展不仅表现了五年来中国画创作的主要成果,而且也反映出当代中国画发展的主要问题,展览中有专家指出:中国当代国画创作却开始慢慢将传统丢失,重创新,轻传统;重工笔,轻写意;重人物,轻山水,传统且具有震撼力的画作越来越少,国画中所探索的“笔墨”、“气韵”也慢慢为之淡化,无疑是中国画创作的一种悲哀。“正本清源”——对中国画写意精神的重视亟待解决。往下强调:中国写意画之“意”、中国写意画之“写”、中国写意画之“气”一一述来,如此才中国画?人们各抒己见。问题来了,如果画家不按如此之写意就是一种悲哀吗?与之不像又何妨??再延伸到当下其他画种所遇同样的问题,如:水彩没有水味,油画没有油性、雕塑不为雕,亦不塑,多有人争论云云。如此问题,早在第十届全国美展中,艺术评论家陈履生指出:“虽然,很多人不愿意提区别和界限的问题,因为,这是一个自找麻烦的事情,而且实际运作的时候也有困难,像现在这样不区分一样,同样会引起争议。可是,它又不能回避,我们总不能眼睁睁地看着把中国画塑造成一个‘四不像’,不仅像油画、版画、水彩画、漆画,也像日本画。现在的中国画已经是一个无所不包的大仓库,只要是画都可以往里面装,真正变成中国人画的画就是‘中国画’。”

  当然,中国画如何呈现多视角审美?这个问题是所有传统的中国文化样式都面临的共同课题。解决这个问题,并非一蹴而就,就历史而言,自中国画诞生以来,就是在探索和创新中前进,并留下一整套跟中国社会相联系发展的历史经验,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实现自身文化价值构建,在每个朝代都有其鲜明的时代特点,或是经典或是力作,不能照搬。正如宋人如何看唐画,清人如何看宋画,近代人如何看古人画,近30年以来中国画的发展也如此。无论是“85美术新潮”“实验水墨”还是“传统回归”,使人们似乎觉得,在多变的文化语境下和不同的艺术视觉体验之后,一门艺术样式也随之自觉呈新,而中国画也正在这种转换中相应发生了概念变化,以至逐渐形成我们今天学术界所大体分为的中国画保守型,创新型,现代型的创作群体。

  “像不像中国画”只能束缚画家创造的手脚,压制画家的探索精神,阻碍中国画向多元化发展。艺术创作素来是以多元个性共生的生态链为上,中国画的创作同样亦非在同一张宣纸、一枝毛笔、一锭墨上作出某种程式为高,而是尊重画家自我的视觉体验和对当下文化的感受、判断。或许,正是这种“像与不像”的区别和界限中游离,画家每一次的创作都无法“惯”出来。无论未来如何,观者可能更多期盼的是画家能给我们创造出一幅与众不同的中国画,变则兴,不变则衰——这是一个朴素的道理。

  至于不像中国画的“中国画”,由观众来说吧。千万别说:你的就是中国画,人家的就不是。

  (钟德,艺术评论人)

  来源:美术报

猜您喜欢
  • 不忘童心与无功利的态度 对当下中国画是一味良药
    不忘童心与无功利的态度 对当下中国画是一味良药 说到近现代中国画里的童心,无论是丰子恺,还是齐白石的作品,都可以见出一种真趣与单纯。然...
  • 线上巴塞尔交卷 真有突破还是噱头更多
    线上巴塞尔交卷 真有突破还是噱头更多 短暂的宣传预热后,巴塞尔网上展厅于3月18日到20日进行预先开放,全世界许久无展可看的观众们...
  • 艺术博览会人气惨淡 艺术消费市场还需培养
    艺术博览会人气惨淡 艺术消费市场还需培养   进入11月,今年的艺术博览会已接近尾声,业绩惨淡,是很多市场人士共同的感受。一方面,...
  • 谈论艺术是哲学不可少的一部分
    谈论艺术是哲学不可少的一部分 “海德格尔会讨论 凡·高,梅洛-庞蒂会研究塞尚,这个传统来自于15世纪的意大利。”乔治·迪...
  • 当代艺术价值观的重新梳理
    当代艺术价值观的重新梳理 置身当下多元的文化环境,面对当下的现实,艺术作品必然反映当下的时代特征。由于多种复杂的...
  • 颓败之途:关于当代艺术之死
    颓败之途:关于当代艺术之死 中国当代艺术从三十年前的边缘、独立到陆续开始与资本、权力合谋,再到炒作、流拍、恶评。如...
  • Copyright © 2012-2025 东方典藏网  版权所有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08108040号-14 冀公网安备 13108202000314号
    欢迎广大网友来本网站投稿,网站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或网友提供 客服QQ:6765070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