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 展览 鉴赏 拍卖 奢侈 评论 藏品 人物 紫砂 书画 当代 油雕 瓷器 文玩 古籍 铜器 钱币 邮票 玉石 红木 影像 其他

为何说吴昌硕的造诣高于任伯年

2015-05-06 01:05:29    来源:互联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 > 内容

  梁照堂(著名画家、美术理论家)

  虽然吴昌硕跟任伯年学画,可以说是任伯年的“学生”,但艺术造诣远要比任伯年高,原因在于吴昌硕选择的方向是更深合中国文化精神高度的“道”,而任伯年则只拓展在一般层次上的“路”。

  任伯年是一位花鸟人物无所不及,写意工笔涉猎广泛,极具才气的画家,是海上画派的代表人物,在清代末年,与任熊、任薰、任预被称为“四任”,由于在那个年代,人物画的创作较为小众,当时上海是国内少有的开埠港口,西方思想东渐正盛,人物画不少受到了西方造型美学的影响 。任伯年对中国画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与创新,更传说他走到了其时代的先锋阵地,也曾画人体模特。但在吸收西方技巧的同时,画面效果则始终保持中国画的韵味。因此,无论在世还是仙逝,他的作品始终比较受欢迎。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雅俗共赏,无论是吸收西方造型,还是中国技巧,琢磨比较全面。但逐渐,随着海上画派的思想逐渐形成,人们渐渐淡化了“四任”,而任伯年则成为了新崛起的海上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吴昌硕、虚谷和蒲华等被称为“清末海派四任”。

  值得注意的是,吴昌硕过了知天命之年才开始学画画,并且是“师承”任伯年,他在学画前,于国学、书、印、诗方面的深厚造诣,为他的画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内蕴作了深高的铺垫,其作品大气磅礴,铁骨苍厚。到了历史沉淀的今天,吴昌硕的名望与成就却远比任伯年要高?这里暗含着极大的艺术当代启示。

  任伯年虽然聪明,才华横溢,几乎所有题材都拿捏得当,而且极受坊间欢迎。吴昌硕绘画方面涉猎范围并没有他广泛,却选择了纵深挖掘,深入到了传统的根基,或者说吴昌硕不是停留在才华横溢,而是中国文化更高层次的“才华纵溢”,可以说,他不是一般的才子,而是大师级的巨匠。他不仅仅是海上画派的代表人物,更加是中国近现代中国画巨擘式的代表人物。他所选择的方向给当下中国画家一个非常大的启发。我们是不是更应该要选择吴昌硕所走的“道”,而不应只限于任伯年的“路”。

  吴昌硕虽然在五十岁才开始学绘画,但初尝门道便得到任伯年肯定,并说”你日后的造诣一定比我高!“一方面说明任伯年眼光独到,另一方面也说明,学画画不在于时间的早晚,而在于画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理解与体悟的深度。由于有了深厚的文化修养,所以重画道、重骨法与气格的吴昌硕的艺术造诣,远远高于重形似、重技法的任伯年。这一点也许跟吴昌硕技法并不比任伯年更纯熟,绘画范围涉猎不算广泛这一点有关系,也正因此,使得他能深入钻研,所谓“画到生时是熟时,字须熟后生,画须熟外熟”,吴昌硕的作品则刚好达到这样一个境界,熟练后有生的朴拙,是为大巧若拙。

  另一方面,中国画强调大器晚成,吴昌硕与齐白石、黄宾虹三大中国近现代艺术巨匠均有这个共同特点。齐白石早年是木匠,缺乏条件学画画,后来有条件学之后,师承也并不十分正式。六十岁以后才开始有所成就。而黄宾虹早年也并非主画画,而是做编辑鉴赏工作为主,饱览无数中国传统的好作品,为他后来拿起画笔出手不凡做了铺垫。

  因此,画国画不应该只停留在一味谈一般“创新”的才华横溢,应该要能深挖传统的“才华纵溢”。要诗、书、画、印、文五合一,以书法为骨,以诗为魂,以印为脊,以文为核心。才能得以把中国画的精髓运筹帷幄而攀峰!(梁志钦整理)

 

猜您喜欢
  • 不忘童心与无功利的态度 对当下中国画是一味良药
    不忘童心与无功利的态度 对当下中国画是一味良药 说到近现代中国画里的童心,无论是丰子恺,还是齐白石的作品,都可以见出一种真趣与单纯。然...
  • 线上巴塞尔交卷 真有突破还是噱头更多
    线上巴塞尔交卷 真有突破还是噱头更多 短暂的宣传预热后,巴塞尔网上展厅于3月18日到20日进行预先开放,全世界许久无展可看的观众们...
  • 艺术博览会人气惨淡 艺术消费市场还需培养
    艺术博览会人气惨淡 艺术消费市场还需培养   进入11月,今年的艺术博览会已接近尾声,业绩惨淡,是很多市场人士共同的感受。一方面,...
  • 谈论艺术是哲学不可少的一部分
    谈论艺术是哲学不可少的一部分 “海德格尔会讨论 凡·高,梅洛-庞蒂会研究塞尚,这个传统来自于15世纪的意大利。”乔治·迪...
  • 当代艺术价值观的重新梳理
    当代艺术价值观的重新梳理 置身当下多元的文化环境,面对当下的现实,艺术作品必然反映当下的时代特征。由于多种复杂的...
  • 颓败之途:关于当代艺术之死
    颓败之途:关于当代艺术之死 中国当代艺术从三十年前的边缘、独立到陆续开始与资本、权力合谋,再到炒作、流拍、恶评。如...
  • Copyright © 2012-2025 东方典藏网  版权所有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08108040号-14 冀公网安备 13108202000314号
    欢迎广大网友来本网站投稿,网站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或网友提供 客服QQ:6765070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