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摄影史中最为重要的一支艺术流派,直接摄影一直传达着西方摄影家“简单、不加矫饰地再现对象”的艺术主张,恰与东方哲学里古人所言的“乘物以游心”达至契合,“乘物游心——1839至2014直接摄影原作展”近日于中国美术馆举办,此次展览有两大亮点:首次以摄影艺术流派为主轴,通过50余位摄影大师的200余幅作品,以清晰的历史脉络对直接摄影这一流派的发展进行梳理;同时,私人艺术机构首次向中国美术馆大规模捐赠国际影像珍品,引发业界对国际影像收藏现实意义的深思。
 
大师影像,你值得拥有
话说,1500美元的价格,对于艺术爱好者不难接受。当然,以价格衡量艺术价值过于庸俗,但价格是艺术市场中回避不了的问题。据“乘物游心——1839至2014直接摄影原作展”的执行策展人、泰吉轩总监卢骁介绍,“在国际影像市场里,1500美元算是中等略微偏下的价格, 10万元人民币就可以收藏到国际大师十分珍稀的影像作品。”都说每张“过水”的照片都有灵魂,每个灵魂里都凝结了一个故事甚至一段历史,这价格让人感觉捡了漏似的;但也有人认为“花几万买张照片根本不值”,影像较其他艺术门类的艺术品更容易复制,而且各版本之间的差别可以控制到很小,也就是说影像缺少唯一性。“其实摄影是一种非常个性化的语言,色调、质感、相纸肌理的不同都会对作品的表达产生影响,在银盐暗房时期,每个人的手法、反差的控制,塑造了不同的个人风格。”卢骁并不认可这种看法。
英国皇家摄影学会秘书长兼评论家迈克尔·普理查德认为,造成影像作品价格目前低于其他艺术门类的原因主要有三点:“首先,摄影作为一个新兴艺术领域,发展的时间较其他艺术门类短暂很多;另外,有一些人对影像收藏存在顾虑,认为藏家收藏影像后会进行复制售卖,说到底还是担心市场的持有量;还有一些人会担心原作的保存。”这其中有一些误解,其实目前的摄影原作都是限量的。卢骁对“限量”进行了更明确的描述:“摄影原作早期可以定义为本人制作或本人授权的暗房师制作的作品,如今数码技术出现,摄影师借鉴版画的概念,不得不给作品编号并限量冲印,除非具有特殊含义,否则不再编号内或没有作者签名的作品都不能称为原作。”但也并非所有顾虑都是多余的,鉴于照片的先天缺陷,确实不能永久流传。据中国美术馆收藏部主任赵辉介绍,如果以博物馆的输出方式,一张照片大概可以保存几百年。如果以个人方式输出,想必短暂更多。
即使影像收藏历史相对较短又不易保存,藏家意识还尚未成熟,但从近几年拍场上影像作品的成交价格来看,影像可谓横空出世的黑马。2007年,德国摄影家安德烈亚斯·古尔斯基的作品《99美分》成为摄影史上第一件成交价超过300万美元的摄影作品。2008年,金融危机的余霾仍在,安塞尔·亚当斯、大卫·贝利等大师的1260幅宝丽来软片与银盐相纸作品,拍卖总成交额达到1200万美元。2011年,一代歌后周璇的一套老照片“影像中的人生”,以218.5万元人民币成交,创出国内影像拍卖市场单个标的价格新高。不仅拍场上影像的成交金额可观,画廊或代理商的影像价格也持续走高。据卢骁介绍,“金融危机后,影像的价格每年都在涨,也许是由于影像没有经历过西方绘画十几年暴炒的阶段,相对来说每年都有一个稳固的增幅,一直处于相对健康的发展,没有暴涨就不用担心暴跌。”迈克尔·普理查德则认为:“尽管从历史数据看,影像市场整体呈现增长趋势,但某一些摄影领域并不乐观。尽管摄影画册和时尚摄影目前市场反应良好,但市场变幻莫测,把收藏当做投资,就永远面临着风险,但如果你出于喜欢购买一件艺术品,就永远不用担心它会贬值。 ”
为影像找个更好的归宿
影像上拍,进入市场,这固然好,但从国内公共收藏的现状考虑,它目前需要更好的归宿。“中国美术馆自1984年至2014年这30年间的馆藏摄影作品共计785件,占馆藏作品总量的3.8%,国际摄影与国内摄影在馆藏摄影作品中的比重为28 %和72 %。”赵辉说。相比之下,英国皇家学会的收藏数据则要庞大很多。迈克尔·普理查德表示:“英国皇家摄影学会的影像收藏始于1853年成立之初,1890年开始进行系统性的收藏,1924年起接受社会捐赠,如今影像收藏数量已达25万幅,大部分作品来自社会捐赠。”这两组数据间的巨大鸿沟成为国内影像收藏现状的一个剪影。
“国内的影像收藏一直落后于国外,这其中有许多不可避免的客观原因:1837年,摄影术发明,1902年,摄影图片才以新闻的形式与国人见面;1937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正式将影像列为重要收藏门类,而国内正经历战乱;战争结束,经济亟待重建,而摄影恰恰是离不开经济基础的;早在上世纪50年代,闻名世界的‘人类一家’影像展已在全球举办为期8年的巡展,而国内每年举办的国际影像展览依旧为数不多。如果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机构现在还不进行国际影像的收藏,以后会越来越难收藏,因为时间越久,早期的东西就会越少,何况现在世界所有的大美术馆都在进行国际影像的收藏。”卢骁对中国国际影像收藏的现状有些担忧。
越来越多的公共机构认识到国际影像收藏的紧迫与重要,赵辉表示,自2013年起,中国美术馆特别关注于从摄影史梳理国内外摄影的收藏、展示与研究。2014年,将视角转向国际,建立了国际摄影典藏系列。以征购收藏、展览收藏、创作收藏、捐赠收藏、寄存代管等多种方式进行影像收藏,根据摄影史的脉络梳理,既关注大师名作,又填补流派空白。但现实面临很多难题,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机构的有限经费和将近一个世纪的历史差距,不是一日之功、一己之力就能弥补的。正如此次“乘物游心——1839至2014直接摄影原作展”,中国美术馆、泰吉轩和基姆·韦斯顿等几位艺术家的共同努力和奉献,才汇聚成了今天的摄影展。
此次,卢骁携多位艺术家共同捐赠国际影像100件,其个人捐赠的作品就有60余件,这对于仅有几百件影像收藏的他,绝对不是个小数目,问及其初衷,他先是打趣说道:“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就是靠美国人民捐出来的啊。”随后表示:“私立美术馆有基金会或财团支持,可以购买收藏,但是全世界的国立美术馆收藏经费都很有限,购买收藏几乎是指望不上的。目前中国还没有第三方机构可以做出合理的估价,那就更没有办法保证用国家的钱收藏到价格合理的作品,所以收藏不能单靠美术馆。在这种情况下,机构或个人捐赠是很需要的。美术馆其实是艺术品最好的归宿,也是最好的结果,把大师的影像作品展示给更多人,把经典的作品留在中国,这让我很自豪。”
赵辉代表中国美术馆对每一位慷慨捐赠的机构和个人表达了感激,从国家美术事业讲,机构和个人的无私捐赠义举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美术馆的藏品序列。公共收藏将这些个人收藏置放于相对更广阔的社会公共语境之下,相信作品会发挥更深远的影响。
来源:中国艺术报
(记者 王雨檬)






 《人民艺术》—— 时代浪潮中的坚守与创新丨专访蔡祖逖
《人民艺术》—— 时代浪潮中的坚守与创新丨专访蔡祖逖 《人民艺术》—— 时代浪潮中的坚守与创新丨专访高明柱
《人民艺术》—— 时代浪潮中的坚守与创新丨专访高明柱 《人民艺术》—— 时代浪潮中的坚守与创新丨专访吴广华
《人民艺术》—— 时代浪潮中的坚守与创新丨专访吴广华 《人民艺术》—— 时代浪潮中的坚守与创新丨专访刘玉栋
《人民艺术》—— 时代浪潮中的坚守与创新丨专访刘玉栋 《人民艺术》—— 时代浪潮中的坚守与创新丨专访王金录
《人民艺术》—— 时代浪潮中的坚守与创新丨专访王金录 《人民艺术》—— 时代浪潮中的坚守与创新丨专访刘凤仙
《人民艺术》—— 时代浪潮中的坚守与创新丨专访刘凤仙 “意在画外o赵青仲画展”亮相燕京书画社
“意在画外o赵青仲画展”亮相燕京书画社 艺科融合 青春宣言|清华美院2025届本科生毕业作品展开幕
艺科融合 青春宣言|清华美院2025届本科生毕业作品展开幕 《人民艺术》—— 时代浪潮中的坚守与创新丨专访杨志谦
《人民艺术》—— 时代浪潮中的坚守与创新丨专访杨志谦 《人民艺术》—— 时代浪潮中的坚守与创新丨专访喻寿奇
《人民艺术》—— 时代浪潮中的坚守与创新丨专访喻寿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