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 展览 鉴赏 拍卖 奢侈 评论 藏品 人物 紫砂 书画 当代 油雕 瓷器 文玩 古籍 铜器 钱币 邮票 玉石 红木 影像 其他

是相·非相绘画展在京开幕

2015-07-07 21:00:00    来源:互联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展览 > 内容

“是相·非相”绘画展 展览海报

“是相·非相”绘画展 展览海报

  2015年7月4日,“是相·非相”绘画展在北京草场地艺术区正和诚艺术空间开幕,展出高科、梁伟员、郑智宇三位艺术家的作品,展览由唐子韬、王志伟共同策划,展览将持续至8月4日。

  展览前言:

  我们需要解释才能看懂绘画吗?

  出于种种原因,总会有人问这样一个问题,“这幅画什么意思?”而被问者必须煞有介事、引经据典地告诉他们一些自己都不相信的答案。这个答案就是对于绘画、对于艺术的解释。

  西方印象派及之后的大多数现代主义作品之所以充满动人的魅力,很大一部分原因正是因为它们生活化、不做作,这里有色彩、笔触、色情、趣味,一切都扑面而来地刺激你,让你开心、兴奋、愤怒、哀伤……这些作品让你的情感不分时代、不分种族、也不分地域地得到释放;让你觉得艺术就该如此,绘画就这样挺好!即便是对绘画进行“解释”有着多般必要,在此也会显得多余,而如果你只是想在某个空闲的下午来看看画,解释就愈发无足轻重了。对于不喜欢的画,不要以为是自己看不懂,因为,它很可能根本就不是好画;而相反,喜欢的画,对于你来说就是好画,更无需解释。

  从另一个角度说,艺术家创作的理由可能很简单,甚至有时候会有些荒诞,而它们的那些“意义”只是评论家或者艺术史家的过度解释罢了。

  正如我们这次展出的绘画,这些图案、纹理,这些不知所云的花花绿绿……它们告诉我们什么呢?答案可能会让人失望:它们或许仅仅是图案而已,仅仅是艺术家的灵光乍现,仅仅是艺术家百无聊赖、走投无路之后一次次绘画“事故”造成的“故事”。在与高科、梁伟员、郑智宇这几位年轻艺术家的接触中,我感觉很难把他们的作品放置在艺术史的某个分类体系中。而对于他们自己来说,画画就是画画,自己的作品也不应该被归类于哪门哪派。

  那么这些画作,对我们又有何意义呢?

  答案其实也很简单,不要管什么意义,不要问“画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画”,只要直观地去感受就好。这就是绘画,绘画是其自身,而不是一个讲故事的机器,不是某个理论的解说员,更不是艺术家的传声筒。这也是西方绘画从后期印象主义开始逐渐告诉我们的一个事实:绘画应当回归到本体,它不是现实的影子,也不是谁的写照,它只是它自己。

  其实,多数时候,绘画只需要我们用眼睛感受,而不是用过度的知识、肉麻的“心灵”、还有那些扯淡的理论去“理解”。

唐子韬 

2015年6月5日晚 于望京 

  形由心生

  ——关于“是相·非相”绘画展三位艺术家作品

  绘画无非包含两个部分——形式和内容(意义)。西方在现代主义绘画之前所推崇的“再现”,既是对现实或者说自然内容的“再呈现”,更注重所绘画的题材,比如宗教人物、神话故事等,绘画是作为有着审美趣味的教化工具,绘画作品的意义内容被无限的放大。到了现代主义绘画,主题题材显得日常化、随意化,比如印象派画家多描绘街道、小酒馆、舞会、郊区风景。绘画的主题已无关紧要,艺术形式从内容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艺术家开始关注于艺术自律的问题,色彩、笔触、线条、肌理这些绘画本体元素的魅力在艺术家的手下得到表露。而最终一味的追求形式让绘画遇到了一个巨大的难题,当艺术家将空白的画框悬挂于展厅时,这种极端形式化的呈现宣布了架上绘画的死亡,或者说架上绘画纯形式之路的终结。面对这样的问题,回过头来思考“艺术的目的”,也许能为“终结”了的架上绘画找到新的出路。对于一些绘画者来说,形式语言并非他们的追求,而是一种个人内在精神、审美追求、情感宣泄的呈现载体。这些内在精神、审美追求让语言具有了存在的意义。

  这次参展的三位艺术家梁伟员、郑智宇、高科并不只单单停留在对绘画语言的刻意追求,而只是将绘画语言作为自己内在精神诉求的呈现语境。梁伟员从小就练习书法和学习中国传统绘画,本科如愿考进了四川美院国画系,期间创作了“水墨山城”系列,毕业之后开始使用丙烯开始创做具有象征性和形式感的作品,这些作品都试图通过凝练的形式来表现出一种深层的内在精神,这种内在精神多是宗教性的。他将佛经作为他的作品的蓝本,通过夺目的色彩与精细、互相交织的笔触形成他的佛经的形式转化,使用传统书法所表现出来的充满张力的笔触。以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式来阐述自己对当下文化现实的体验和追求。

  高科的创作则是从“偶然”和“随意”开始,他将画布平放在地上,随意的撒上油漆,然后再将画布竖立起来,油漆在重力的作用下,在画布上恣意的流淌,当画面达到艺术家想要的效果时,便人为的打断,将画布重新平放,直至油漆凝固。在他的绘画中已经没有了所谓的点、线、面,油漆形成的流淌感和形式感成为艺术家情绪抒发的载体。慢慢的高科开始用铁丝人为的控制油漆的流淌,形成了类似中国传统山水的图式,这一过程中,从一开始的随意流淌所形成的非具象图式到用铁丝控制这种偶然性从而形成中国山水图式,高科将这些无意识的、偶发的因素转译为个人的语言,画面中潜意识的传达着自己的精神形态、审美追求。

  这次展出的郑智宇2014一2015年的作品大都以颗粒状或是几何抽象式的语言载体进行表达,无数个重复的等腰三角形或圆形构成了他的抽象画面,颜色多是灰色调,像是艺术家脑海里的虚幻的假想。郑智宇的创作从自我对周围世界的感受开始,正如他自述中所提到的:“总觉得悬浮在空气中的微粒所带给我的刺激性和危机感会让我不知所措又试图将其纪录。而正是由于创作之初的这种冲动让我对无处不在的那些一般在百分之一到几百分之一毫米之间的颗粒物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那些颗粒物无处不在又不会消失。”他选择我们现实世界中常见的微粒作为表现的对象,通过去情绪化的方式处理画面的呈现效果,达到一种游离于现实与非现实之间的视觉情绪。

  正如开头所说,三位艺术家并不只单单停留在对绘画语言的刻意追求,而只是将绘画语言作为自己内在精神诉求的呈现语境。希望以鲜明、准确、含蓄和高度凝炼的视觉形式,将各自的思想感情溶化在作品中。文字再多都只是想象,还是直接感受作品吧!

王志伟

2015年6月9日于川美(虎溪)

34.9K
猜您喜欢
  • 英国回顾考夫曼:从天才少女到新古典主义代表
    英国回顾考夫曼:从天才少女到新古典主义代表 安杰莉卡·考夫曼是英国皇家美术学院创始成员,也是挑战传统的艺术家。今年,皇家美术学院将...
  • 2020,之你之我:重新呼吸——当代艺术话题展
    2020,之你之我:重新呼吸——当代艺术话题展   2020,之你之我:重新呼吸——当代艺术话题展是临港当代美术馆2020年根据新型冠状病毒疫...
  • 物派代表关根伸夫个展《物语》将亮相上海
    物派代表关根伸夫个展《物语》将亮相上海 关根伸夫是日本著名雕塑家和抽象画大家,也是“物派”艺术运动的代表及领军人物。物派出现于...
  • 丘轲 | 艺术的多极对话·四面体联展的再思考
    丘轲 | 艺术的多极对话·四面体联展的再思考   参展艺术家:唐光国、黄凌云、韩世骅、丘轲(以年龄大小为序)  主办机构 赞助方:深...
  • 北京时代美术馆2020线上影像展预告
    北京时代美术馆2020线上影像展预告   突发的疫情使生活有了些许变化,我们突然有时间宅在家里、陪陪父母、观察生活。在这个特...
  • 疫情之下 日本美术馆举办
    疫情之下 日本美术馆举办"登龙门"VOCA 2020展   疫情之下,被日本艺术界视为登龙门的VOCA 2020当代艺术展在上野之森美术馆拉开帷幕,展...
  • Copyright © 2012-2022 东方典藏网  版权所有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08108040号-14 冀公网安备 13108202000314号
    欢迎广大网友来本网站投稿,网站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或网友提供 客服QQ:6765070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