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行之
艺术品市场,“华尔街”的避风港
在中国,“盛世收藏”这四个字耳熟能详,艺术品市场总在社会富足安定的情况下才会蓬勃兴起。而在巴克看来,在这个金融创新的时代里,事实又未必如此。
将艺术品市场放在整个金融市场中审视,是《名利场》一书的另一个维度。巴克发现,在19世纪和20世纪中叶,战争和重大政治变革往往构成艺术品的新一轮流动。此后的艺术品市场往往会是金融资本的避风港,在股市和实体经济萧条之时,艺术品市场才开始了有活力的循环——而非评论家们之前认为的“艺术品市场是整体经济的反映,它会随着股市的起伏而起伏”。
“过去三十年的经验已证明,进入艺术市场的最佳时机是在华尔街崩盘之际,在这样的时候,资金都在寻找新的投资领域。”巴克从1975年以来美国和英国的艺术品和房产价格图中看到,“在涨涨跌跌中,艺术品和房产的价格以引人注目的方式相互追随;艺术品价格上涨的年份,大都是股市低迷之时。”
即便艺术品市场真的可能沦为金融工具,那么,同是艺术创造,又是什么让培根、赫斯特,以及中国的范曾、陈逸飞、方力钧等艺术家的价格在一段时期内遥遥领先于其他艺术家?在巴克看来,就当下的艺术家而言:“决定重要性的往往是谁叫得最响,谁最能吸引公众注意,谁最能创造一种个人崇拜”以及“经纪商的判断、博物馆馆长和权威评论家的评价”。
巴克认为,有很多人在他们的时代被认为十分重要,却被后世认为无足轻重。他在书中给出的例子有1870年到1910年的巴黎艺术家柯罗(Corot)、杰罗姆(Gerome)和布格罗(Bouguerea),这三位艺术家在当时被交易商和评论员认为是“时代的最高成就”,但很明显,后世认为以梵高为首的印象派以及后印象派成就远高于他们。与巴克所举的例子类似的案例也存在于中国美术史上。两宋工整、精密的院体画曾在当时被推崇,但在绘画史上的影响却远不及自北宋延绵而下的文人山水一脉。
这样的事实又能让人感到一丝快慰。在艺术市场的顶端,资本并非一切。艺术确有其自身规律,并最终影响价格。这样的规律始终存在,却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会从层层遮蔽中慢慢显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