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物网讯 (编辑 张艳)据国家文物局透露,由重庆长航东风船舶工业公司制造的我国首艘水下考古船“中国考古01”号,近日在万州至云阳长江航段进行了航行试验,预计7月底抵达青岛母港。这艘考古船将用于我国沿海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承担水下文化遗产的普查、专项调查及小型发掘工作。据悉,该船计划中的首航是远赴西沙群岛开展考古调查。
我国对“水下”的关注也有二三十年的时间了,虽然没有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公约》,但中国已经开展了许多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就在泉州的滩涂上挖了一艘沉船,到八九十年代以后在沿海地区的水下考古调查的挖掘,一直到现在我们对南沙群岛开展的水下考古调查,无论是技术上还是理念上,都取得了不小的进步。
但同时,我们也应清醒的认识到,近年来,与海洋相关的各类新闻不断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大家对水下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大多还停留在表层。我国拥有30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海域、1.8万公里的大陆海岸线和丰富的内陆水域,蕴含着种类多样、数量巨大的水下文化遗产。当下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保障国家海洋权益息息相关,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亟待被社会各界重视。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刘曙光表示,尽管在某些具体工作上,我国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从总体水平来看,从管理体制、人员构成、法制环境到人们对水下文化遗产的关注,都还远远不够。
我国首艘考古船“中国考古01”号的成功研制并于近日完成试航,标志着国家对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和水下考古工作的重视,“中国考古01”号为我国沿海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和水下考古增添助力。
中国重大水下考古发现
宋元海战水下考古
1991年和1992年,水下考古队在广东省新会县曾先后3次进行水下调查,确定了几个史书所载的宋元海战沉船点。第3次调查时,潜水取出一块船板,经测定,正和宋元海战年代基本相符。这为今后的发掘打下基础。
绥中水下考古
“南海I号”于1987年被发现,但因技术及资金问题而延迟研究。2007年12月22日,“南海I号”整体出水。2011年4月底,古沉船“南海I号”完成第二次试发掘,为其整体发掘奠定了基础。2013年11月28日,“南海I号”的全面发掘工作启动。计划用三四年时间,取出全船6万-8万件文物。2014年10月中下旬将进入第二阶段船舱内的文物提取和发掘。“南海I号”是一艘在海上丝绸之路向外运送瓷器时失事沉没的南宋初期古沉船,沉没地点位于中国广东省阳江市南海海域。“南海I号”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它将为复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陶瓷史提供极为难得的实物资料,甚至可以获得文献和陆上考古无法提供的信息。“南海Ⅰ号”整体浮出水面,世界首创的整体打捞古沉船方式取得成功。一些考古专家表示,“南海I号”的成功打捞,标志着中国水下考古事业迈上一个新台阶,并跻身世界先进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