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山隋墓出土金冠饰研究
九龙山的墓群是2004年我们配合银武高速公路建设发现的,当时一共发掘了100多座墓葬,其中明清墓葬60多座,汉墓40多座,隋墓4座。
4座隋墓都是粟特人的,金冠饰出土于编号M33的墓葬。粟特人在进入中国以后,其葬俗发生变化,不实行火葬了,但是仍然没有葬具。不像中原地区的人有棺木,我们发现的粟特人的墓无一例外的都没有葬具。虽然有石棺或石床,但是没有棺木。
M33是夫妇合葬墓,所有金饰都戴在男性身上。这具男性的遗骸戴着金冠饰、下颌托,还有金带扣。
金冠饰两头有两个眼,用来系冠用的。这件金冠饰是一件典型的祆教的遗物。其图案共分四组:中间是一个月亮环抱着太阳,在祆教艺术里叫“两月环日”;左右两侧各有一组对称的飞鸟装饰;第三组是左右两侧各一的太阳,与第一组类似;第四组,有点儿像蝉,但是这个还没有依据,因为祆教里面没有崇拜过蝉。金冠饰和配套的下颌托上,只要有空白的地方,都以联珠纹装饰。联珠纹是以凿刻的方式制作出来的,即在薄薄的金箔上凿刻而成,这种手法在早期中国的工艺中是不存在的,也是一种外来的事物。
对于这件金冠饰是祆教遗物的判断来自于多方面。“两月环日”即祆教的经典概念,在芝加哥艺术馆藏阿富汗发现的萨珊国王的头像上能看到一头像,其中上面有两月抱日,与金冠饰上发现的很相似。鸟神,即对鸟的崇拜也是祆教的特征,在阿富汗所发现的公元6世纪的一件银盘中,即有日月崇拜与鸟神的图案。另外,在波斯的银币上也有大量的日月图案,在日本奈良所藏的一件唐代织锦上也有太阳的形象。祆教在传到中亚之后,派生出很多神,比如娜娜女神,女神的头上就带着日月形象。
在中亚地区,日月冠是非常普遍的一种东西。在中国境内出土的粟特人墓葬中,也有日月崇拜的图像。如西安的北周史君墓,出土的图像中的祭司,头上戴的冠也有日月造型;西安安伽墓右侧屏风第一幅上的祭司戴着的冠上也是日月图像,在石塔正面的帐上也有表现日月形象的造型;西安虞弘墓的石椁壁上的浮雕第九图上,也有一位头上戴着日月冠的祭司。这说明,从古代伊朗,一直到中亚,无论是国王的头冠,娜娜女神的头冠,还是进入中国之后,都能发现日月造型,这说明日月图形是认定祆教的重要符号。所以九龙山M33发现的这件金头冠也是祆教的器物。
鸟神的图案在中亚地区也都能找到。《阿维斯塔经》中也多次提到,鸟既是战神,也是吉祥物,所以对鸟的崇拜也是祆教的一个标志。法国卢浮宫展出的半人半鸟的神即祆教神。阿富汗的巴米扬大佛东大窟顶的太阳神的图案上,也有鸟翼人。
从日月形的图案和鸟形的图案这两点,都证明了这件冠饰是祆教的。
另一个线索是下颌托。下颌托在中国发现得很多,现在对于其认识有个共识,即它是带有宗教意味的,但是究竟是哪一个宗教的,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下颌托未必都是宗教信仰的产物,可能还有很多其他的来源。但是固原九龙山出土的这件下颌托,我认为还是具有祆教特征。
在史君墓、虞弘墓等都能发现戴着口罩的祭祀图像。祆教的祭司在祭祀的时候,要戴口罩,因为他们认为人的呼吸是不洁净的,所以在祭祀时要避免将口腔的污物沾染到祭坛。现在,就有学者认为下颌托就是那口罩。
具有祆教特征的冠饰,再加上祆教特征的下颌托,那么更促使我们相信这是祆教的墓葬。九龙山的墓葬具备了所有祆教墓的特征,如没有葬具,金银器比较多,墓葬规模与中原不同,而最后经过中科院考古所对人骨的鉴定,其为短颅高加索人,实际上就是生活在中亚一带的人群。
由于陪葬品与墓葬内部的情况与前述史氏墓、李贤墓等不同,但又出土了金冠饰与下颌托,我更进一步大胆地猜测,这位墓主人可能就是祆教的祭司。当然,这一观点还需要新的发现。■
(作者系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本文系根据作者在上大美院讲座整理,标题与小标题系编者所加,韩少华整理)
来源:东方早报艺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