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虚斋”的看画规矩
庞莱臣把自己所收藏的如此丰富的古代书画,究竟珍藏在什么地方呢?
庞莱臣在其晚年所立《赠与契约》(即遗嘱)中说,“书画各件,余积五十年之收藏,原来为数甚多,分置浔、苏、沪三地住宅之内。”由此可见,他的三座“虚斋”分别建在南浔镇、苏州和上海。
1. 南浔“虚斋”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三十五岁的庞莱臣在南浔东栅庞公祠堂西首建“宜园”,民间俗称“庞家花园”,总面积二十亩。院墙与张静江的“东园”仅一墙之隔。园林内的构筑,叠山映水,颇得画意。园中有“半画阁重楼”藏书处,内设藏画之室,名日“虚斋”。这就是庞莱臣最早的藏画之所。他的自号“虚斋”,也皆由此出,从此名闻天下。
1924年,庞莱臣随着事业的发展,常年居住在上海,南浔所藏“虚斋”的藏画也就开始陆续随庞莱臣迁往上海寓所,尤其是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之际,南浔很不安全,所以“虚斋”大部迁往了上海。而早在1924年时,身在南浔的吴琴木,也应庞莱臣之邀,从此迁居沪上,继续主持庞氏“虚斋”的书画事务,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
2. 上海“虚斋”
庞莱臣在上海的住所,位置在上海成都北路世达里,寓所里建有藏画之室,沿用了南浔“宜园”之内“虚斋”的旧名。庞莱臣晚年与上海名宿及艺术家的交往均在此处。
3. 苏州“虚斋”
庞莱臣在苏州的寓所,位于观前街附近的颜家巷,门面很小,但占地面积很大,称得上江南大宅。庞莱臣用于藏画的第三所所谓“虚斋”,就设在这里。
庞莱臣非常珍视自己的藏品,可他是一位心胸开阔的收藏家,做事很大气,不像某些玩“秘藏”的收藏家那样不肯将自己的藏品轻易示人。但是,你如果真的要想亲见“虚斋”的藏品,还是要讲点规矩的。
“虚斋”会按照收藏家的实力和鉴赏水平来提供藏品,供你欣赏:对于一般的收藏家,你应邀去“虚斋”赏画,主人会给你看一些类似“四王”的作品;名气大一点的收藏家,可以看到比“四王”更为贵重一些的藏品,比如“明四家”的作品;只有像张大千、吴湖帆这样的大收藏家,才可以看到庞莱臣收藏的国宝级书画。
张大千和吴湖帆曾经一起去“虚斋”看过董源的《夏山图》,那是一件了不起的名作。谢稚柳闻讯后也渴望拜观,但张大千不愿陪他再去,他只得央求庞莱臣的朋友帮忙说项。谢稚柳当时已是沪上艺坛的青年才俊,受到了庞莱臣的优待。八十多岁的庞莱臣不仅陪他看了《夏山图》,还一起讨论了鉴赏问题,中午又请谢稚柳吃了顿西餐。可谢稚柳看在眼里拔不出来,午饭后提出还想再看《夏山图》。庞莱臣体力不支要去午休,便叫养子庞秉礼陪同,让他看了个够。这次经历,让谢稚柳终生难忘。
“虚斋”看画的规矩,并不是只对外人,“内部”的人看画,也是要有规矩的。比如“虚斋”门客看画,就要通过庞莱臣身边的两位侍从来办理。一直跟随庞莱臣生活的孙子庞增祥回忆说,替庞莱臣保管书画的有两人,功不可没。一为马玉璋(小名马贵),一为沈哲明(小名五宝)。此二人专门伺候庞莱臣,对庞家事务内外统管,平时则在书房执勤,在庞府可谓“一人之下,众人之上”。“虚斋”所藏书画都由这两人取阅和收藏保管,故亦精通此道,深得庞氏信赖。
马玉璋于1948年病逝于上海。沈哲明在庞莱臣去世后一直家居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