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现代傅抱石挥笔续写历史教训
无独有偶,现代国画大家傅抱石在20世纪抗战期间寓居重庆时,亦曾创作过1幅富有艺术魅力的《陶榖赠词图》画轴(纸本写意设色,纵117厘米、横39.9厘米。现藏于江苏省美术馆)⑤。
傅抱石图画演绎“陶榖赠词”这一历史典故,正值抗日战争后期,当时中华民族仍然处于20世纪最危险的历史紧急关头。傅抱石经常伫立于激流奔湍的嘉陵江边,关注着整个民族的前途命运。国难民生的愤懑郁积于心壑,促使他经常借酒浇愁,往往醉后自由挥洒,宣泄于笔墨丹青之间,一吐胸中心绪激情。如果说唐寅在《陶榖赠词图》的创作中,主要辛辣地嘲讽了主人公那副春心荡漾的得意模样,那么傅抱石则着重对陶榖在朝廷宴会中的尴尬窘态,进行了十分无情的批判,所描绘的正是南唐李主宴请陶榖时,让灿若桃花的秦蒻兰出席演唱《风光好》的历史情景:
但见原本衣冠端庄的使臣陶榖,此刻却变成了一副面红耳赤、狼狈不堪的模样,尴尬沮丧地坐在酒桌一旁,早已没了先前那番目中无人的傲慢神情;而此刻的秦弱兰束发高髻,身披飘逸的裙袍,依然兴致不减地在席间演唱……傅抱石在该图轴的右上侧以篆书题名“陶榖赠词”,接着又用行草款识:“此拟写李主宴(陶)榖澄心堂,出弱兰于席歌《风光好》时情景也。甲申(1944年)六月二伏,傅抱石。”随后钤有一枚阳文“抱石之作”方印。该图轴左下侧还另钤一枚阴文“上古衣冠”方印,比较好地起到了画面的平衡作用。
傅抱石在该图的创作中,主要采用平视角度布景,笔墨潇洒超脱,轻重徐疾有致,线条灵动飘逸,水、墨、色浑然一体。人们在此还可以领略到,画家在人物画中所实施的“破笔散锋”技法⑥。而其笔下塑造出来的人物对象,不惟形似、重在神似。秦弱兰柳眉杏眼,樱桃小嘴,眉心朱痣,面泛红晕,可谓绝色美女,轻盈飘洒的动人舞姿,尤其她那温婉优雅的气质、颇为专注的神情,与陶榖耷拉着脑袋、心不在焉的猥琐窘态,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对照,起到了意想不到的绘画效果。由于傅抱石笔墨凝练概括,因而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传神,针对画中人物的点睛妙笔,同样出神入化、极富艺术魅力。这不禁让人联想起画外之象……岂知风流过后的陶榖,此刻又该在心灵深处做出何种感叹:是误落“美人计”圈套后的悔悟、懊恼?还是其它什么的呢?现代傅抱石再以丹青艺术诠释“陶谷赠词”这一轶闻典故,又一次引起了观者深深的回味与反思。
往事越千年,谈笑论今古。世间经常有人不能摆脱“穿新鞋、走老路”的历史怪圈,屡屡发生类似陶榖所犯的慎独之戒等现象,这样的历史教训不仅十分深刻,而且发人警醒。唐寅、傅抱石这两位古今绘画大家,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智慧,运用绘画形式叙述“陶榖赠词”这一历史风流典故,所作富有鲜明的创造个性。这在他们创作之时各自所处的特定年代,还具有借古抒情、针砭时弊等较强的思想性与教化作用。这两幅《陶榖赠词图》得以流传迄今,可谓亦是丹青杰作、名扬画史。
注释:
①关于五代“陶榖增词”故事及其《风光好》词作的内容,史上流行多个版本,但其中的基本意思皆大同小异。秦弱兰亦作“秦蒻兰”或“秦箬兰”。笔者在此主要参阅了宋代郑文宝《南唐近事》(卷二)、文莹《玉壶清话》(卷四)、曾慥《类說》(卷五十五)等文献中的相关内容。其中:
宋代郑文宝《南唐近事》(卷二),参见车吉心主编《中华野史》(宋朝卷一)第210页(山东济南:泰山出版社2000年1月版);
宋代文莹《玉壶清话》(卷四),参见车吉心主编《中华野史》(宋朝卷一)第354页(山东济南:泰山出版社2000年1月版);
宋代曾慥《类說》(卷五十五),参见清代《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第873册)。
②参见明代唐寅《陶榖赠词图》绢本工笔设色本画轴(纵168.8厘米×横102.1厘米,具体创作年代不详。现藏于中华台北故宫博物院)。这幅全图照片选自陈连琦主编《中国画大师经典系列丛书——唐寅》第19页(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又见诸于中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具体网址为:http://www.npm.gov.tw/exh99/aesthetics9907/img_05.html以及http://www.npm.gov.tw/zh-tw/Article.aspx?sNo=04000979)。
③参见清代英和等撰《石渠宝笈三编》之《延春阁藏二十一》,引自故宫博物院编《故宫珍本丛刊》第454册第168页,海南出版社2001年1月版。
④参见宋代文莹《玉壶清话》(卷四),同上。
⑤参见现代傅抱石《陶榖赠词图》纸本设色写意画轴(纵117厘米×横39.9厘米,1944年创作。现藏于江苏省美术馆)。这幅全图照片选自江苏省美术馆编《江苏省美术馆典藏新金陵画派精品集》第19页(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又见诸于江苏省美术馆编《江苏省美术馆典藏中国画特集》第136页(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⑥“破笔散锋”是傅抱石在山水画创作中经常使用的技法之一,并由此衍生了享誉画坛的“抱石皴”艺术表现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