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凤
凉山地区有悠久的历史,早在秦汉时期,中央王朝即在这里设置郡县。其境内民族众多,世居民族有十多个,尤以彝族人口居多。彝族自称“诺苏”,是我国西南地区历史最悠久、拥有独特文化的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彝族人民不断发展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彝族文化,这些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其中漆器和银器最具有代表性。
彝族先民曾经历了漫长的游牧生活,凡属易碎、不宜搬迁、携带不便的陶器之类器皿都不适用于他们,因此,漆器在彝族先民的生活中显得尤为重要。彝族民间歌谣《万事万物的开端》中相传彝族髹漆技术是由狄一伙甫创造的,距今五十七代左右,约有一千六百年的历史。但彝族漆器具体始于什么年代,今人已无法得知。彝族漆器的材质主要有木、竹、皮、角等,以木质、皮质居多。胎骨为就地取材,辽阔的森林是木胎、竹胎的来源,猎获的动物皮角是皮胎、角胎的来源。传统的彝族漆器制作包括四十多道工艺流程,木质漆器的原胚要先埋在土里至少100天“去性”,这样才不易变形。髹漆时使用的是用棕叶滤过的生漆,生漆分别加入朱砂、石黄、锅烟调成红、黄、黑三色,一般黑漆为底色,加绘红色和黄色的花纹图案,形成具有彝族特色的“红、黄、黑”三色文化。任何艺术都源自于生活,彝族漆器亦是如此,其纹饰即是自然生活的写实,通过艺术加工在漆器上的再现,以动物纹样居多,植物纹样次之。
在凉山,漆器的使用相当广泛,最主要的有食具、酒器、兵器、马具、宗教用具五种,特别是酒器,以别具一格的特色和经久耐用的特性持续使用至今。饮酒是彝族的一种习俗,因此酒器的制作也颇为考究,是彝族用具中最为精致的用品。酒器的种类繁多,造型独特,纹饰艳丽,用法别致,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酒器,有些还有尊卑之分。酒器主要有酒壶和酒杯。
图1为圆球形木酒壶,时代为明代,高32厘米、腹围75厘米,为凉山彝族地区特有的漆器酒具。木胎质地,外髹红、黑、黄三色漆,绘花纹以装饰。其用法巧妙独特,虽是酒壶,但又倒不出酒来,只能用吮吸的方法饮酒。酒壶构造为足底中心有一孔,插竹管入腹内,长度接近壶内顶部约1公分,为进酒管;在壶底与垂直的进酒管之间约成45度角的腹壁上,钻孔安一根吸酒管,其斜伸高度略比壶高顶部稍低一点。壶盖是取不下来只起装饰作用的假盖。使用时先将壶倒立从底部的进酒管装酒,装满酒后,壶置正,壶内所装酒平面低于进酒管口,酒溢不出来;吸酒管斜插壶的腹腔底部,倒过来时管口亦高于酒之水平,所以吸管只能吮吸而不能倒酒。由于出酒管斜插腹腔,其底端靠腹腔底部,酒液能基本吸尽。扁圆形木酒壶和鸽形木酒壶的内部结构与其相同。这种构造使得酒壶腹腔成密封状态,和外界接触面小,酒味不易变,酒液亦不易漏,很适用于长途跋涉和游牧生活。
彝族器物是彝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祖祖辈辈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创造出来的,随着彝族社会的发展,器物的种类由少变多,色彩、纹饰由简单到复杂,制作工艺也由粗糙到精致,并逐渐形成自己民族的风格和特色。彝族器物可谓绚丽多彩、造型独特、种类繁多,并且始终保留着鲜明的民族特色。由于在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彝族漆器的生产是由极少数艺人手工加工的,而且彝族漆器艺人世代相传,传男不传女,未受到其他民族和文化的影响,因而始终保持着自己民族的古老特色。如凉山彝族漆器中红、黄、黑三种颜色,从历史上延续到今天,形成独具特色的“三色文化”。凉山彝族是实行火葬的民族,几乎无地下出土文物,文物皆由家中世代相传,能代代传下来具有彝族古老风格的器物是十分珍贵的。彝族器物的产生与形成既是该民族群体智慧的结晶,又是该民族传统民间工艺的缩影,是凉山彝族传统文化、工艺中的瑰宝,亦是研究彝族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