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北京画坛,梅兰芳与上海画坛的交际亦不浅。他的第一位绘画老师王梦白本人即宗海派大师任伯年,并得吴昌硕的亲传。早在1914年12月,也就是他上演“古装新戏”及正式拜师学画的前一年,吴昌硕将一幅上有于右任题诗的红梅图赠与他。此后他便与海派圈子中的汤定之、吴湖帆、李拔可、叶恭绰等人多有往来。在画技上,他采用南派的艺术来调和北派的艺术,即以“俗”来调和“雅”,并加以创新,从而形成自己清丽秀雅,神形俱胜的绘画风格。
梅兰芳对绘画的兴趣并未仅仅停留在绘画上,他觉得绘画的图案色彩对于戏剧服装设计和化妆术的改进均有参考意义。他将中国画中虚与实、简与繁、疏与密的关系与戏剧艺术相联系,继承传统,勇于革新,创造了众多优美而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他因习艺而爱牵牛花的艳丽色彩,在宅中种植牵牛花数百种。齐白石常到梅宅观赏、写生,并特地精心画了一幅牵牛花赠梅兰芳,题曰:“畹华仁弟尝种牵牛花数百本,余画此赠之,其趣味较所种者何如!”梅一直将此画悬挂于自己起居室内。还有一个故事是讲梅兰芳撕扇的故事。梅兰芳的琴师许兰沅有一次赠给老舍一把梅先生画的扇子,许先生说这把扇子有着非同一般的经历,很有纪念意义。原来,梅先生演《晴雯撕扇》时,必在上台之前亲笔精心画一张扇面,装上扇骨,带到台上去表演,然后当场撕掉。演一次,画一次,撕一次,成了规律。许先生后来索性等戏散了偷偷地把撕掉的扇子捡回来,请裱画师想办法粘好,如此他便有了梅先生的扇画藏品,许兰沅送给老舍的那把就是这么捡回来的。
综观梅兰芳一生的绘画,其作品主要集中在花鸟与仕女、佛像这些题材上,技法上参用了西洋水粉画及素描明暗光影的表现法,画格新异,富于装饰趣味,可见其绘画深受“海上画派”的影响。这是缘于“海上画派”从诞生之初便服务于市民社会与市场经济,设色花鸟与人物画具有更鲜明的装饰效果,易为市民阶层所接受。这种装饰趣味也是梅兰芳舞台艺术不断吸收创新的需要。歙县博物馆珍藏的梅兰芳《四季花卉图》屏为后人研究其书画艺术提供了珍贵的艺术史料。
责编 潇然
来源:《收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