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武义 雷国强
浙江婺州窑烧制出成熟青瓷的时间,最早可追溯到东汉时期,发展于魏晋南北朝,鼎盛于唐宋,衰弱式微于元末明初。婺州窑是一个地方性历史名窑,虽然有着庞大的窑系,悠久的生产历史,但其声名远播实得益于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一书。
《茶经·四之器》载:“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婺州窑所生产的茶具当时仅次于越窑和北方耀州窑,名列第三。唐代饮茶之风的普及,极大地激发了婺州窑的茶具生产,为满足当时茶具消费市场的需求,婺州窑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技术优势,开始烧造大量的茶具产品。
茶具的生产,是当时社会饮茶方式和茶文化发展的直接见证。所以,今天我们要了解和研究唐代婺州窑茶具生产的概貌和种类及其品格特征等问题,就必须先了解唐代的制茶、贮茶之法和饮茶之制。
陆羽《茶经·四之器》所列茶具有风炉、灰承、筥、炭檛、鍑、交床、夹、纸囊、碾、拂未、罗、合、则、水方、滤水囊、瓢、竹筴、鹾簋、揭、熟孟、碗、畚札、涤方、巾、具列、都篮。以上所列茶具就材质而论,主要有铁、铜、瓷、竹、木、纸、纱等。从唐代开始,瓷质茶具已成为主流品种。根据使用功能,瓷质茶具主要有贮茶用的茶盒、茶罐,点茶注水用的执壶,品饮所用的茶碗等。
作为唐代拥有极高声誉和品质的婺州窑所产茶具又有怎样的特色呢?对此历史文献记载十分稀少。随着近几年基础建设的不断发展,婺州一带出土了不少唐代婺州窑茶具,为研究其具体情况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
唐时,烧制青瓷茶具的窑场很多,著名的有浙江越窑、婺州窑、瓯窑,湖南的越州窑、长沙窑,江西的洪窑,安徽的寿州窑,四川的邛窑等。从目前出土和博物馆藏品及民间收藏来看,唐代婺州窑青瓷茶具主要有茶碗、茶盏、茶盒、茶罐、执壶等。
唐五代婺州窑青瓷茶碗
茶碗为供盛茶饮用之器,在唐代诗文中多被称为“瓯”。茶圣陆羽认为,越窑烧制的淡青色茶碗能与绿色的茶汤相映生辉,“半瓯青泛绿”,从而达到“益茶”的效果。其他如邢瓷之白,寿瓷之黄,洪瓷之褐,都是掩茶汤之色,“悉不宜茶”。同时,越窑的茶盏,外形“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即口沿不外翻而稍有内敛,使茶汤不易外溢,而底稍翻则易于端持,碗“浅”易于最后喝茶末。婺州窑同属浙江越窑大系,在器皿造型、釉色风格等方面均与越窑相近,故陆羽在评点唐代茶碗时将其列为第三。
用陶瓷器具贮茶,是饼茶出现以后的事。饼茶的制作工艺与贮存要求有一个干燥的保存小环境,于是瓷质茶罐应运而生。婺州窑唐时所产的茶罐,其基本形制为敞口、深腹、短颈,罐唇略外翻,以便封口贮茶。唐婺州窑青釉四系贮茶罐(图15),惜瓷草堂藏。高14.5厘米,底7.5厘米,口径11厘米。方口,唇略外翻,短直颈,瓜棱腹、圈足。施淡青釉,施釉不及底,底足无釉。
责编 耕生
来源:《收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