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手法可上溯唐伯虎
马达学说,晚清时,中国文人画已经发展得十分成熟,在这种情况下,文人画的绘画手法被民间画家不自觉地借鉴,是司空见惯的事,这一点在这幅羊皮手卷上,有着鲜明的体现。
马达学认为,这幅羊皮手卷是中国传统绘画在绘画材料上的应用和创新。由于材质上的不同,这幅羊皮手卷的画面,形成了一种区别于在宣纸和绢上作画的艺术效果,为了增强画面的艺术感染力,画家不仅在人物面部、服饰、建筑及船木结构敷以重彩,还采取了“三白”和“三红”的设色法。“三白”即人物衣领白,器物用具白,建筑墙体白;“三红”即人物服饰红,船体木色红和房屋梁柱红。这种设色法,学术界普遍认为是唐伯虎发明的。
“这样的表现手法在‘私塾童趣’中有着明显的体现。”马达学说。
“私塾童趣”表现的是一处乡村私塾的场景。画面中,私塾右侧的一名学童正在用功诵读,另两名学童虽然手捧书本,却心不在焉。还有一名学童在私塾外玩耍,私塾先生正在对这名学童大声呵斥。正在这时,私塾外的小路上走来了两名荷锄的农夫。这幅画面表现出了晚清时浓郁的崇儒重教的氛围。画面上的人物动静结合,相互呼应,主次分明,使得整幅画面呈现出了一种明朗清新的艺术效果。为了增强表现力度,画家在处理这幅画面时,较完整地使用了“三白”和“三红”的设色法。“这是晚清世俗风情画,对中国古代文人画技法的发扬和继承。”马达学说。
马达学说,在编撰《青海美术史》时,他曾多方查找河湟地区保留的晚清时期的汉族画家的画作,但始终没有太多发现,这也从侧面说明,晚清时期,河湟地区的汉族绘画创作曾被全国画坛边缘化。
“这也就意味着,这幅羊皮画卷是河湟地区保留的晚清最具代表性的汉族画作之一。”马达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