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飞燕 华夏古泉网创始人 新浪收藏专栏作家
来源:华夏古泉网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周朝《尚书·周书·武成》,相传在五千年前炎帝与黄帝部落联盟最终在逐鹿之战兼并了东夷各部落最终形成了华夏部落联盟。经过夏、商、周三代的融合,华夏民族最终成立。
西周《何尊》上最早出现了“中国”的字样,用以区分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从此“中华文明”逐渐成为正统。而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因其地理位置而往往被中原诸国称为“南蛮”。《孟子·滕文公上》中,孟子就曾说:“今也南蛮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信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孟子可能是因为听不懂南方话,而比喻楚国人说话像鸟叫。说这句话的时候,他显然是生气的指责楚国人指责先王之道。而当时“南蛮”一词应该不是贬义,只是比喻的有点儿夸张,让人听着就不舒服。
一枚郢爯(一两黄金)大约相当于:6枚“视金四朱”、24枚“视金一朱”、24枚楚大布(殊布当釿)、48枚四布当釿(连布)、96枚殊布釿四、240枚(或168枚)蚁鼻钱(保证重量3克或5克范围内)。
在今天的目光下,蚁鼻钱(3克或者5克重)在当时还是有一定的购买力。但是,就今出土发现的大量蚁鼻钱,实际重量平均在2克至3克居多,应该属于楚国后期国力衰退时所铸,钱币购买力肯定下滑。据西汉金与铜钱的换算,1斤黄金可以兑换1万枚五铢钱,每一枚五铢钱的重量与蚁鼻钱相近。由此数据可推算出当时1克黄金相当于40枚铜钱。再套入楚国货币后,一两黄金可兑换600余枚蚁鼻钱。
以上两种数据是两个极端情况,不过大致范围应该就是这样。鼎盛时,240或168枚蚁鼻钱即可兑换一两黄金,而后期贬值了近3倍。
如果按照当前黄金价格243元每克来计算(仅作参考),这样一块郢爯的购买力大约是4160元人民币,“殊布当釿”约180元人民币、一枚蚁鼻钱也相当于17元或24元人民币,晚期时分别贬值了3倍多,大约5元至8元左右。
对于当代来说,楚国货币的购买力还是比较高的,这也符合楚国在当时几乎垄断了“世界货币”的主导地位。楚国货币体系在战国中期起成为当时四大货币体系之一,甚至对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货币整合和货币发展方向有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