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苏州 程义
中国是产竹大国,更是用竹大国,在使用竹子的过程中,国人对竹子逐渐赋予了更多的文化意义,宋代文豪苏轼更是宣称自己“不可一日无此君”。
关于竹刻的记载最早见于《礼记》,实物则见于战国秦汉墓葬中。南北朝以后竹刻艺术已很发达了,日本正仓院藏唐代竹雕“尺八”就是明证。至明代正德、嘉靖年间,嘉定朱松邻将竹刻工艺施之于文房用具,开辟了竹刻艺术的新时代。此后竹刻门派迭起,名家辈出,竹刻一技蔚为大观。苏州居于嘉定与金陵之间,而这两地恰是竹刻的大本营,流风所及,以竹刻为业者亦复不少。加之苏州地区文化繁盛,文人雅士云集,故而是竹刻的主要制作和消费地区之一。
竹刻究其用材,可约略分为竹筒雕和竹根雕两大门类。竹筒雕以竹竿为材,巧妙利用中空之特性,以笔筒和香筒为大宗;竹根雕以竹子的根部为材,利用其浑朴嶙峋之特性,以山子、圆雕、杯件为主。在此,将苏州博物馆所藏竹筒雕类藏品介绍给大家,以飨同好。限于篇幅,竹根雕以后将择机介绍。
该香筒呈直筒式,上下各镶牛角盖,内壁中心钻有小孔,使用时插上点烧的线香,盖上盖,青烟香气从镂孔处散出,阵阵清香,扑鼻爽心。据清诸礼堂的《竹杯胜语》解释,香筒“用檀木作底盖,以铜为胆,刻山水人物,地镂空,置名香于内焚之”。它既是人们焚香的日常用具,又可置于案头供人欣赏。
这件香筒所雕是以《西厢记》中“崔莺莺听琴”的故事为题材,画面刻划梧桐树下一主一仆“张生焦桐操琴”“琴童傍立听佳音”,松荫下“崔莺莺听琴韵”“红娘指声话张生”的生动画面。整器运用阳刻、浮雕、镂雕、留青等多种技法,雕刻细致,刀法浑厚。人物表情刻划生动,古朴典雅。
责编 李挺
来源:《收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