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墨竹图》,不知藏处(广州艺术博物院藏有一幅)。此图只画竹,竹杆斜出,三组浓竹婆娑而下,疏密相间,竹叶肥厚宽大,与苏轼书风相一致,右下角题“东坡居士绍圣元年三月作(1094)”。这一年苏轼59岁,在定州任知州。
苏轼学习文同墨竹,是墨竹画派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成员,他自称是“湖州派”,从而又创造了“文湖州派”一语。文同画竹,不仅绘其形,而且写其魄,赋予竹以人格和精神。苏轼对文同的墨竹画赞叹有加,文同不少墨竹都经苏轼题赞,文画苏题,扩大了墨竹的影响。
随着文同的去世,苏轼与文同的这段深厚友谊被迫中止,但是苏轼对文同的情谊并没有终止,十几年之后,苏轼仍不忘回忆这位老友。对文同的去世,苏轼悲痛欲绝。苏轼在《祭文与可文》中回忆听到文同的讣告时的情景:“气噎悒而填胸,泪疾下而淋衣”,“夜不眠而坐喟,梦相从而惊觉,满茵席之濡泪”。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睹物思人,可见苏轼对文同的情谊以及失去友人的怅惘。
来源:《艺术品鉴》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