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马的迁徙与扩张
回过头来,秦人的故事,几乎一开始就与马、与游牧部族密切相关。
关于秦的起源,一向有“东来说”与“西来说”的争论,此次展览以较多考古证据,支持“东来说”。史籍记载,秦人嬴姓,远祖作为东夷的一支,与殷商王朝关系密切。从展览上可以看到,位于今甘肃清水县的李崖遗址,钻探出了 60 余座早期秦文化墓葬,年代主要集中在西周早中之际,是迄今所见最早的秦文化遗存。李崖秦墓有浓厚的商文化遗风,如随葬陶器中的方唇分档鬲、带三角纹的商式簋,以及直肢葬、腰坑殉狗葬俗等,为秦人东来提供了重要证据。
西周“以东夷之利兵克犬戎,以犬戎之良马胜淮夷”,在这一东西南北同时施展拳脚的“大战略”中,秦的使命便是从东方迁至西北,为周天子牧马。清华大学收藏的楚简《系年》,记载了周公东征迁秦人于“朱圉山”,“以御奴之戎,是秦之先”。这个“圉”字,便是养马的意思。从考古上看,李崖的秦文化遗存至西周中期偏晚突然消失,南迁至西汉水上游,即今礼县、西和县一带。《史记·秦本纪》说:“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犬丘即西汉水上游,非子之父大骆将其传给嫡子成,而非子则因“好马及畜”的名声,被周孝王派去更北面、更接近西戎地域的渭水支流水(今陕甘交界的千水)一带牧马,这个非子,就是秦人的直系祖先。
可见秦这个封邑,从一开始就是为周王朝的“军备”而建立起来的,为的是夺取西戎的良马,与后来汉武帝为了提高军事实力发兵攻打大宛夺取汗血马如出一辙。其实不管东来还是西来,总之秦要么是被周室派来的,要么是戎人中的一支归化于周室,而主动采取了华夏的视角与身份。随着秦为周天子的高效服务而来的,自然是他们与当地戎人愈演愈烈的冲突。文献记载,早在西周中晚期,秦与西戎之间就发生多次战争,周厉王时西戎甚至一度灭了居于犬丘的大骆之族,但在得到周宣王的援军之后,秦收复失地,并逐渐占据了上风,直至前述春秋时代武公、穆公的大规模驱戎,以及战国时代厉共公、惠王、昭王先后伐大荔、义渠之戎,最后彻底攻灭之。
从华夏帝国的视角看,军事力量的强大自然可以更好地“保家卫国”,并进一步扩张“生存空间”;而在边境滋扰、劫掠并不时发动大规模进攻的游牧部族,则最好能藉此一劳永逸地将其驱逐到遥远得不能再遥远的地方去。帝国是不太会去考虑这样对于“西域”的“经营”,对世界上其他人群与地方会发生怎样的影响,这需要用另一篇文章来讲述了。
文:菲戈 图:菲戈
来源:外滩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