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河南省郑州市上街区的千年古村马固村,村民住宅被整体拆迁。拆迁中,村中的古文物未能幸免,7处不可移动文物被拆掉5处。当地一名刘姓官员回应外界声讨时称,“政府在组织拆迁时不知道是文物,也没有人告知是文物,直到拆掉之后,农户才说是文物。”此言一出,瞬间引爆网络。网友纷纷呼吁留住古建筑。当地村民也自发保护起尚未拆掉的文物。
京华时报记者前往郑州多个村庄探访发现,类似马固村的文物或古建的流失情况并非孤例。城镇化建设中,一些文物或古建,正在拆迁中渐渐消逝。
□专家声音
文保受阻多因经济利益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称,“去年、今年的两会上,我都提到对文物保护的问题”,历史文物的价值主要在于它的未来价值,“就像长城一样,原来价值是抵御外敌,现在的价值是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性,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人类的文化遗产,价值是精神、文化等多方面的,其他东西都是不能比拟的。”
现在中央很重视有历史价值的文物保护,冯骥才称,习主席说的“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很深刻,“如果没有历史文物,就是没有载体,乡愁肯定也记不住。文物破坏行为与中央的提倡是完全相反的。”
冯骥才分析,如果没有经济利益的驱使,文物的保护工作会比现在好很多。“我做了这么多文物保护工作,最主要的阻碍就是里边涉及巨大的经济利益。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裹在一起的未知利益。否则,是不会有人冒险破坏文物的。”
此外,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专家汪松枝介绍,中国的文物分国有、集体所有和个人所有。这在建筑上表现得更为突出。村庄在拆迁改造过程中,要整体拆迁重新安置,这就很容易出现问题。不少建筑房主面对拆迁补偿都会心动。
“不管房主还是拆迁队,我们都应该呼吁文物保护意识,以后再遇到类似情况,能否让拆迁部门与当地文物部门,或者请文物专家,先对相关文物进行鉴定,再确定保护方案。对于严重破坏文物的相关责任人,应该建立制度,对他们进行问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保护文物。”
对于文物的遗失,汪松枝说他感到非常痛心,首先,经历百年的房子保存仍然完好,艺术与历史价值很高。此外,文物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非常值得后人学习瞻仰。文物的遗失,对整个郑州乃至整个中华民族,都是一个巨大的损失,非常值得人们深思。
京华时报记者 施志军 发自河南郑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