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为精装本,鲁迅专门送到日本印刷。苏联版画家们的姓名字母被分为八行横排,置入中式版刻风格的“乌丝栏”中,与左边竖写的“引玉集”三个大字相映成趣。又有一圆形阴文的“全”字将方形构图打破,红底黑字的方框顿时便活络起来。封面最左边有一黑色边线,漫过书脊,流向整个封底。红与黑、与封面的白底形成强烈对比,乃中国出版物的经典用色。 注:鲁迅《“连环图画”辩护》,最初发表于一九三二年《文学月报》,后编入《南腔北调集》。
鲁迅的设计(书籍装帧)
十九世纪中叶后,由于世界印刷技术和工艺革新的影响,国内书籍、报刊、杂志等各种出版物的形式越来越多,范围也越来越广,并大量翻译外国作品。但当时我国的书籍装帧设计主要还是采用古籍的形式,或者是包纸书面,排上铅字或用中国书法题字。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的书籍装帧设计也开始有了新的变化,但大多都是简单地配一张封面画,没有更多的内涵,如何在书籍装帧设计上继承传统,融合外来文化,鲁迅的“拿来主义”思想为现代中国书籍装帧艺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正是在这种主张下,鲁迅开始了书籍装帧设计的尝试,作为一个作家,他在设计领域的探索不仅值得我们崇敬,更重要的是,他开辟了中国现代书籍装帧设计的新路。他是“五四”以后第一位在自己的作品中讲究装帧的实践者。他一生设计的书刊封面中,有自己亲自题写封面书名、有请别人题写或画封面画,自己再安排大小、位置和颜色设计,也有些翻译书籍采用已有插图来设计封面。他的装帧设计兼具朴素的装饰美和形式美感,体现了他所主张的时代感和民族性的融合。
来源:《装饰》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