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领导干部楷书没写好,直接奔行草,还敢裱了送人。”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在2015年1月13日的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分组讨论时说的这句话,一经曝光就立即走红网络。在风趣幽默的背后,人们更多感受到的是反腐的锋芒所向。
1月20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就刊登了评论:《领导干部应该还文艺一份纯粹》。文中指出,意欲行贿者纷纷以购买书画作品为名进行利益输送,这实际上是以艺术之名,行“雅贿”之实,既污染了艺术,又败坏了官德。该文还提出警示:“对领导干部而言,等到反腐利剑悬诸头上、改革春风扫荡污秽,再迟迟从艺术家协会中退出,不亦晚乎?明智之选,就应该从现在开始,自觉急流勇退。”
中央纪委此番表态,释放出什么样的信号?首先,对于官员任职社会团体现象可能会更严格地查处。此外,随着反腐一步步深入,高压态势下,贿赂可能会从金钱、房产、奢侈品等一些传统品类转向更为隐蔽的书画等艺术品。而中央纪委此番表态或许在警示:即便蒙着“高雅”的面纱、打着“艺术”的幌子,雅贿也是贿,同样要严打。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据公开报道不完全统计,近年来,至少有30名落马官员涉嫌收受“雅贿”。
书画、摄影、著书、玉石、古玩……从这30名落马官员涉嫌所收受的“雅贿”来看,他们各有所好。
“好船者溺,好骑者堕”
古人云:“好船者溺,好骑者堕,君子各以所好为祸。”近年来,官员玩物丧志、被爱好所害的案例屡屡见诸报端。其中个别官员对自己所好的领域还自觉颇有造诣,投身其中堪称“如痴如醉”。
2014年1月6日,《中国纪检监察报》刊登的 《贪婪击退恐惧——安徽原副省长倪发科违纪违法案件剖析》一文中就描述了倪发科的“爱玉成痴”:在赏玉、玩玉的需求感和满足感的驱使下,倪发科不能自已:看电视、看书,玉不离手;穿得多时,脖子上还要戴上一个玉石挂件;每到周末,把喜欢的玉石玉器铺开,一件一件欣赏;每隔两周,给精品玉石玉器逐一打蜡、上油……
倪发科还喜欢“斗玉”,常约上几个玩家,各带几块好玉,一起欣赏,比比谁的玉好。“此时的倪发科,已全然忘了自己是高级领导干部的身份和该有的自我警醒、自我约束。渐渐地,倪发科玩得越来越出格,越来越放纵。”上述文章中说道。
及至落马,令倪发科痴迷的玉石,成了他受贿的铁证。2013年6月,经中央批准,中央纪委对安徽省原副省长倪发科立案检查。经过两个多月的调查,中央纪委查实了倪发科的受贿问题,其收受的大量玉石占受贿总额近八成。
“主要收受玉石,倪发科案典型地代表了腐败形式的新变化。”安徽省纪委一名办案人员介绍,近年来,贪官受贿物品历经了从现金、房产到珍奇古玩的“三变”,玉石、字画、瓷器、古董、邮票等,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受贿清单中。
浙江省临海市文化广电出版局原局长周华清痴迷兰花,人称“兰花局长”,2009年因贪腐落马。他在忏悔书里写道:“正是自己养兰、爱兰,让别有用心的人有机可乘,最终被兰花俘虏。”
2014年9月21日,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原党组书记、副主任秦玉海落马。秦玉海曾担任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河南省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等职,作品曾获中国摄影界最高奖项“金像奖”。而摄影是一门“烧钱”的爱好。秦玉海动辄上百万元的摄影器材均系企业赞助。
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官员们在书画、摄影等方面的才情本无可厚非,但倘若抵挡不住行贿者的明枪暗箭,就会成为贿赂的重要通道。
厦门远华走私案主角赖昌星有一句话:“不怕领导讲原则,就怕领导没爱好。”据媒体报道,在远华走私案中落马的厦门海关原副关长兼缉私局局长接培勇,一开始并不买赖昌星的账。但赖昌星了解到接培勇酷爱书画,花重金邀请国内九位知名书画家联合创作了一幅《牡丹图》送给他,还请他为远华牌香烟题写烟名……终于一步步把他拉下了水。(记者 姚冬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