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门画派是在民间经济的强大力量扶持下而崛起的,由于它主动地介入市场,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民间的世俗化审美趣味,最终使得元末文人画趣味在民间得到迅速蔓延。在方兴未艾的艺术市场催化之下,一种“祖述元人笔墨风貌并兼参南宋院体和青绿画法的绘画格体”,经过文徵明及在其影响之下的画家群体的多种努力已确立不移,在民间空前兴盛并广受欢迎。
后来,大规模作伪现象“苏州片”的出现,即是苏州书画市场兴旺的极好例证。事实上,吴门画派的组成,既有典型的职业画家(如朱朗、钱榖等),也有地道的文人画家,或为师徒,或为画友、文友,虽背景各异,皆共同潜心绘事,共同切磋,相互影响。他们一方面在师法上求“集大成”,从不鄙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又注重个人修养,重视笔墨功力孜孜以求而终老不倦。随着大批文人画家相继成为以书画为业的职业画家,“利家”、“行家”之间的壁垒逐渐消除,吴门画派“亦利亦行”的艺术活动成为中国书画商品化进程中关键的一环。
然而,任何事情总有其正反两个方面,而且利、弊两端总是无时无刻地搅和在一起。商品经济成就了吴门画派,同时,又将吴门画派推向了毁灭的边缘。可以说,创作的商业化致使吴门画派彻底消亡。正如所述,吴门末流出于商品经济之需要,急功近利而流弊横生,最终走向了不归路。
由此可见,不知师古,惟知文徵明,以致形成习气,千篇一律而又粗制滥造,是为吴门画派没落的主因。
一个画派的寿命总有一定限度,不变革就灭亡,或被其他画派所代替。正如,晚明松江评论家顾凝远宣言,吴门画派伴随着董其昌的诞生和“松江画派”的崛起终于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来源:美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