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明式,亦灼灼
——明式之外的古典家具拍场表现盘点
文/刘玲芳
明式家具的光芒在拍场上也出奇耀眼,唯有清式家具在名气、成交价、成交率、相关知识普及程度等方面能与之抗衡。一场古典家具专场拍卖会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拍品质量够不够“硬”,而明式家具长久以来的光环往往使得买家、卖家及第三方拍卖公司趋之若鹜。也正因此,除了清式家具,不少历史悠久、做工不差且保存良好的家具似乎失色不少。事实如何,不妨通过拍卖数据作一番深入解析。
古典家具专场总成交额TOP8排名
配角”也疯狂
明式家具的受欢迎程度无需多言,但这并不代表其它家具没有任何可圈可点之处,至少清式紫檀家具对此表示强烈不赞同。在古典家具单件拍品成交价前十榜单中,清式家具占据了半壁江山,且这五件家具的价格都超过5000万元人民币,堪称重器中的重器。
清式家具的市场反应,并不比明式家具差,严格说来,在单件(套)家具的成交金额上,清式家具甚至更尖锐。成交价最高者为亮相北京保利八周年春拍的“清乾隆 紫檀高浮雕九龙西番莲纹顶箱式大四件柜”,该柜是来自丹麦马易尔家族的旧藏,长期置放于丹麦哥本哈根国立博物馆,为目前紫禁城外现存尺寸最大且品相完好的紫檀顶箱式大四件柜。此外,“清乾隆 御制紫檀木雕八宝云蝠纹‘水波云龙’宝座”与“清乾隆 紫檀雕西番莲‘庆寿’纹宝座”分别被著名藏家刘益谦、郭仲桦购藏。
进一步观察这几件成绩耀眼的清式家具重器。首先,宝座“曝光率”极高。这种一般只有帝王才能使用的坐具,可以想见其用料之奢、工艺之精与品相之富丽,也因此,雕饰多见大气磅礴的“龙纹”。其次,清一色清乾隆年间制品,“御制”大行其道。清代紫檀几乎为宫廷所垄断,乾隆时期,紫檀家具作为御用主体已逐步形成风格体系。
再观漆饰家具的拍场表现。首先,“御制”同样是熟面孔。另外,屏风类的家具较受追捧,成交价前五名中出现了三件屏风类漆饰家具的身影。再者,特色工艺十分受宠,亦缘于清式家具“重饰”之风。虽整体表现不如明清“紫黄”家具,但成交价上千万的漆饰家具也并非踪影难觅。
当然,还有一些重磅“漏网之鱼”。如北京中嘉2011年上拍的“汉代 青黄玉龙凤纹梳妆台、坐凳(两件)”,成交价高达2.2亿元;在北京保利2012年春拍中亮相的“民国 何许人粉彩四季山水长条瓷板挂屏(四屏)”成交价达到了2242.5万元……这些非“明”非“清”、非“紫”非“黄”的家具们默默充当着配角,却也偶有惊人表现。
现状与未来
如今古典家具高端拍卖市场仍是“明清”与“紫黄”的天下,高价拍品也多于此间诞生,“票房”与口碑双丰收,几乎占尽天时、地利及人和。
相比之下,以髹漆家具为代表的其它类型家具着实逊色不少。但从艺术性角度出发,漆家具有着与生俱来的高贵血统。甚至在年份、品相、出处、工艺、稀有度等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伍炳亮曾在评价香港苏富比2009年春拍“古韵凝香——别古藏明代御制家具”专场意义时表示,宫廷漆家具非常少,能够组织11件经典作品进行集中展示与拍卖,非常难得。
虽然该专场最终成交结果不甚理想,但起码能让人对髹漆家具未来的市场前景有一定的预估。简单说来,可以期待,但不容乐观。首先,相关宣传不深入,著作研究粗浅是硬伤之一;存世数量虽然可说是硬伤之二,但同样算得上是一把利刃。
明式家具与清式家具齐头并进,髹漆家具市场尚待挖掘,那么其它家具呢?其实,不论哪一类型的家具都相同,研究学者各有专攻,收藏家与投资者则要提高自身的审美、鉴赏水平,不要盲目坚持“唯材论”。拍卖公司还需在专场设置、文化宣传等方面多下功夫。总而言之,回归文化与艺术价值,才是较为理性的方式。
古典家具与拍场老牌劲旅书画瓷器相较而言,还属于较新的门类,仍处在前期发展阶段。而在古典家具领域,漆家具等类别又是一支新的队伍,也需时间的磨砺与检验。
(本文表格数据均由《古典工艺家具》杂志整理)
来源:《古典工艺家具》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