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木委 毛传伟
2014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复苏放缓的大环境下,取得较为骄人成绩。但楼市低迷、产能过剩等仍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风险和挑战。上半年,国内奢侈品市场疲态未减,而红木作为中国特色高端消费品,与奢侈品市场与楼市市场走势紧密相连,其表现也属不温不火。本文将从原料市场与制品市场两个方面对上半年的红木市场进行总结。
一 上半年红木市场形势
(一)红木原材料市场
从原料进口行情来看,2014年上半年我国累计进口红木120.93万立方米(以原木材积计),同比增长341.25%;总金额达102.19亿元人民币(1:6.15汇率计算),同比增长526.17%。但进入二季度,中国红木进口呈现逐月下滑,同比增幅放缓。见图I
从红木制品市场指数(HPMI)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红木市场在多重压力下前行,且目前善未出现明显提振市场走势的因素,红木制品市场低走态势或将延续。
二 市场问题简析
(一)上半年,红木市场整体呈现冲高回落态势,市场进入对往年市场冲高的消化期。一些主流红木原料则继续高位运行,如大果紫檀、巴里黄檀等。受市场淡季的影响,一些红木原料出现小微浮动属于正常市场反应。
(二)关于“海南黄花梨暴跌”说法。目前,原料市场大料好料依旧难求,小料、次料随着市场行情波动实属正常。尤其像海南黄花梨这种几乎市场难寻的红木原料,将其部分原料的价格变动解释为整个红木行业恐慌态势并不妥当。
同时,从中国红木委价格指数调查结果来看,红木原料价格整体同期稳定,未发生过大的市场价格波动。在红木市场调研过程中,如发现行业重大价格变动,中国红木委将以“行业预警”的形式,及时通知行业企业。
(三)关于进口市场的变化。首先,出口国政策的变动对我国红木进口影响较大。受东南亚国家限制原木出口政策的影响,4-6月,我国从“南洋”地区的红木进口量发生20-30%的下降。尤其缅甸自4月开始禁止原木以来,我国从缅甸的红木进口量出现每月50%左右的下滑。非洲地区也在6月份首次超过“南洋”地区,成为我国红木原木最大的来源地。
其次,地区突发事件对我国红木进口的影响。今年5月,越南发生反华事件。从海关数据来看,5月,我国从越南进口红木下降26.57%,致使同期我国从“南洋”地区进口红木整体下降20.88%。
近期,西非发生的埃博拉病毒事件已造成我国从当事国红木进口量减少。7月份我国从塞拉利昂,几内亚、刚果(金)红木进口发生50%以上的下滑。但未改变中国从非洲地区进口增加的整体走势。
因此,红木进口商家与企业应对国际地区形势变化予以足够关注。
(四)关于小叶紫檀市场情况。小叶紫檀属于高档红木,其原料出口受到印度政府严格管控(近日,印度政府首次发出4160吨小叶紫檀公开招标)。原料的稀缺性,并未造成小叶紫檀像海黄、越黄、大红酸枝那样价格大涨,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状态。市场的需求,不仅催生一大批专营的小叶紫檀企业,同时也吸引了大量与其极为相似的非洲血檀进口。非洲血檀与檀香紫檀(俗名小叶紫檀)相似度达99%以上,非经专业设备检测难以辨认。而根据《红木》国标(GB18107-2000),非洲血檀并非属于红木。这便造成大量价格相对低廉的非洲血檀冒充小叶紫檀,充斥市场。红木市场的建设需要将这些行为予以规范,对红木制品用材的如实说明亟待管理。
三 总结
上半年红木市场高开低走很大程度是受市场淡季的影响。春节假期与销售市场淡季,均造成行情回归乏力。同时,近年市场繁荣,已透支了大量市场需求,导致市场冲高回落,进入消化期。目前,红木市场是淡季作用下最困难时期,但随着传统市场“旺季”的到来,部分需求将会被释放,市场走势将得到提振。
但当前红木市场也被种种问题所围困,并正在拖累红木市场的再次发力,诸如原材料困局、行业转型艰难、产能过剩、高档消费市场乏力、市场建设简单重复、楼市低迷等等。这些均是红木市场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下半年,随着市场销售旺季到来,以及越来越多城市对楼市限购新解释,市场或将迎来年内消费新高点。但这并不意味下半年的红木市场将出现明显好转,有限回归将成为下半年红木市场的主旋律。因此建议红木企业调整优势资源,持续转型升级,以适应市场环境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