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传生 编辑/汤石香、徐丽娜 图片提供/万乾堂
人物名片>>>
刘传生,大漆家具收藏家,万乾堂家具会馆主人,著有《大漆家具》一书。
大漆家具是中国古代家具中,跨越时间最长,传世家具“年龄”最长者,至今依旧被制作与使用。经历了不同的时代,且受各方因素的影响,传世的古代大漆家具,相当一大部分都具有较高工艺水准和艺术造诣,有的甚至可称为绝佳之作。同时也有部分家具,或因年代久远,或因天灾战乱,或因使用保护不当等多方面的因素而造成漆色退化、漆面开断、漆层剥落等现象。那么,我们该如何欣赏一件大漆家具,且能准确地评判出其优劣高下呢?这里将笔者几十年来对大漆家具的认知、粗浅经验以及同仁们的观点作以阐述,与大家一同分享。
观其形
任何一件家具、艺术品,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它的外表,也就是它的形体,大漆家具也不例外。整体器型的把控,各部位之间的比例关系,除了直接影响一件家具的美感外,还会影响一件家具的品味与档次。所以无论大漆家具的年份高低,工艺如何,要想得到古人与今人的认可,造型是关键,居首位。
就传世的众多古代大漆家具来看,造型简约、线条流畅、所呈现出的平面较大者,从制作角度来说,更适合大漆的修饰与表现,同时也更能体现古人设计理念与技术难度——简难为,繁遮丑。从审美角度而言,此类大漆家具,极具素雅之美,文风扑面,比起无大漆修饰的家具和普通的髹漆家具,则更显内蕴,视为上品。
有无开断亦是鉴别大漆家具优劣的重要标准。就大漆家具漆层表面的开断而言,可谓是随时间的推移,大自然的造就而形成的一种状况,属物理变化过程。又因漆灰工艺的不同,自然及人为等因素的影响,故常有蛇腹断、梅花断、冰裂断等图案呈现。在这些精美断纹的基础上,因时间和人为两大因素,使得部分大漆家具的断纹有深有浅,有断开的、有似断非断的,另有断面,时见残损,但相对比例数目较小。这类的大漆家具,古今都倍受文人雅士青睐。这种表面斑驳,纹理变化多样,质感古朴沉穆的大漆断片美,我们可视之为沧桑美。黑大漆佛龛(图1)等多件器物均应属之。
大漆家具在色泽搭配选取上亦需有章理。同一器物所髹漆的种类,不宜过多。尤其要注意颜色搭配的合理适度,主辅分明。一般大漆家具的漆色配搭以两色为佳,不宜超过三色;如因特殊器物的需要而五种皆施者多为小件,繁则乱,齐进则不显。
再而漆灰。大漆家具的两个重要因素是灰和漆,漆灰的做法、选用的材料,都对后来大漆表层产生的断纹有着直接的影响,同时与漆层外表的质感有紧密的关系。同属披麻披灰,或披布披灰,质地密集坚硬,且披灰较厚者为佳。所髹大漆,漆质浓稠,色泽纯正,髹漆道数及厚度多者为佳。这样的大漆家具,呈现出一种厚重坚实,沧桑劲古之韵,那份厚重蕴藏精华,显露灵气。
综上即为对古代大漆家具之美与艺术价值的评析标准。传世的大漆家具中,确有高下优劣,参差不齐之分。形、艺、色皆美则为大雅;而形体不美、漆灰剥落、工艺不佳、用材低廉、残损严重的大漆家具,可视为不佳。另有日本、琉球等地的大漆家具,清代晚期至民国时期部分大漆家具,六七十年代的出口工艺品等,近年来也不断回流与出现,但总体来讲,这部分大漆家具形、艺、色皆不佳,属较为低劣之类。
来源:《古典工艺家具》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