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中的椅子和心中的椅子
眼前的瓦西里椅子和心中的黄花梨禅椅似是而非,彷佛一对兄弟,气场却完全不同。四百年前中国人制造了这把黄花梨禅椅,它的功能是参禅打坐,但它体现的人文精神比较复杂,即融合了宗教色彩又吸收了儒家思想。三百年后西人做的这把椅子,简单地说,它的设计宗旨就是简洁实用,划分合理。为什么不同的起点,貌似可以达到同一个终点呢?其实起点不同,终点也不同,两者之间只是貌似而神离。中国禅椅来源于唐代禅师打坐参禅的坐具,在一些古代佛教题材绘画作品中,常可见到它的使用,经过宋元的发展到明代基本定型。因为中国人喜欢遵循祖制,所以这种实用器的造型发展曲线基本是螺旋状的,每个时期都不做大的改动,总是围绕着即成的形式做微小的调节,要经历长时间的经验积累才可以看到大的变化。而瓦西里椅子的形成背景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结束,西方人急需用工业革命成果带来新的视觉感观,把技术美当成艺术来欣赏。他们的简约是打破繁复的古典构成模式,利用新技术、新材料制作出全新概念的产品。这种产品是不会体现人文精神的,只是工业化成果的体现,它的出发点是功能性与实用性,所以两把椅子的境界是截然不同的。
中国当代家具设计路在何方
深层次的思考,明式家具能成为永恒的明星,是由于它凝结了当时最先进的手工业技术,最适合表现的材质,及其体现了本土文化精神,是一个三维一体的产物。近百年来我们的传统文化体系遭到了严重的冲击,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所谓传统的载体,大都停留在表象欣赏,深层次理解层面的东西少有人深度挖掘了。我们虽是在与世界接轨的过程中,但是今天谈中国当代家具设计时,我们已不再具备先进的技术工艺和材料。文化上的断层是中国传统家具发展之路上最大的困难,当然这种困难还体现在建筑,绘画,陶瓷等多个领域,这种承传的结合,也许需要长时间的探索与徘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