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屋内,空徒四壁,屋内地面上的4块顶柱石皆用上等青石雕刻的仰卧磐龙礅,龙头已经毁坏,但龙身还活灵活现。抬头上望,唯见托起屋面的两东西梁架,梁架均托五檩,用料粗细有别,岁月的烟火已熏黑了它本来的面目。东西底梁下部还各悬有一对龙形铁钩,为挂灯之处。北三檩中部钉有两个楔形木块,这是挂匾的地方。楔形木块上雕有倒头蝙蝠,喻“福”到之意。客屋原来有南北内门,关起内门可成内屋。据说,每有孔府来人或家商大事,客屋内门才开启。
置身于空旷、阴暗的客屋里,恍惚间,我仿佛窥见了历史的那束光亮,嗅到了从北面扑来的一股儒家的气息:夜幕降临,风尘仆仆的一队人马驾临孙家大院,一时间“衍圣公府贵客到”的传报声,穿越九门在大院里回响,客屋开启内门,挂匾、升灯,恭迎儒家来客。当年的盛况,已随时光而逝。环顾客屋院,东厢房已难觅其迹,西厢房在2003年的一个雨夜也訇然而倒,成为一堆瓦砾。院中原有一株150年之久的茶树,茶树树高过人,每年茶花盛开之时,如雪似粉,香溢满院,遗憾的是,仅在数年前的一个冬日,古茶树被人伐作了御寒的薪木。
失落的孙家大院
1952年收回归国有的孙家大院,开始用作办学之地,同年,薛城中学、滕县二中、枣庄第八中学创办于此。此后,薛城农业中学、枣庄第十二中学、西仓小学也曾相继在大院里办过学。为满足办学的一时之需,许多古房、古楼先后被大胆地拆除或改造。遥想,孙家大院曾作为培养知识分子的摇篮,50多年来有多少文人雅士从这里走出,但却以毁灭一个气势恢宏、鲁南罕有的明清大院作为代价,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
古薛先民在鲁南大地留下的人文景观极其贫乏,而能集中体现明清时期北方民居建筑特点、民俗风情的孙家大院应是难得的一处。然而,它却渐渐地从我们的视线中无奈地失落了。告别孙家大院,走在蟠龙河高高的堤岸上,再回首,西仓村已隐在苍茫的暮霭之中,莫能辨之。此刻,我脑海中却又分明闪现出一处楼房鳞次栉比、花木簇绕、古气盎然的景象来。当然,这是臆想,但我却希冀能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