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俗钱币古时雅称“花泉”,俗称“花钱”,相对于流通的行用钱来讲,“花泉”的功能是用来表示祝福、驱邪、佩戴、把玩等,但由于其书体和图案不拘一格,工艺复杂,而且存世量非常有限,大大低于行用钱,精品民俗钱币更是少之又少,已成为收藏者竞相追求的目标。特别是随着近几年民俗钱币的普及和推广,爱好者越来越多,逐步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收藏群体。在当今艺术品投资领域中,部分品种的民俗钱价值已远远超出同时期的行用钱,这充分证明民俗钱的收藏价值和美学价值已渐渐被认可和接受。
5月26日,“吉金雅藏——中国历代民俗钱币展”在中国钱币博物馆举办,展品多为精品和珍稀品,有不少是首次公开亮相,体现了当今民俗钱币收藏研究的最高水平。展览生动展示了中国历代民俗钱币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尤其是重点介绍了民俗钱的丰富种类,堪称是一场民俗钱币的盛宴,令钱币爱好者大开眼界。展览将于10月15日结束。
民俗钱的缘起与流传
在我国古代,将货币流通领域正式流通的钱币称为行用钱,为皇室、民间铸造的、非正式流通的钱币统称为“压胜钱”,主要用于馈赠、玩赏、配饰、卜卦等,种类繁多,形制各异。压胜,亦称为厌胜,是古代方士的一种巫术——厌胜法,运用此法可以制服人或物。可见,压胜钱实际上是人们据厌胜法的本义,为避邪祈福而铸造的一种赏玩之物。压胜钱上面的文字、图案多涉及传统文化、宗教艺术、社会风俗等,文化内涵极其丰富,是传承中华文明的一个特殊载体,具有很高的收藏和鉴赏价值。
近年来,随着钱币收藏领域的拓宽和研究的深入,一些收藏者和研究者也提出了“花钱”、“吉祥钱”、“玩钱”等名称,但是这些名称并不能涵盖非流通钱币的全部用途和文化内涵。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民俗钱”这一概念能够较全面概括这类非流通钱币的用途和文化内涵。民俗钱内容丰富,是各朝各代民俗民风的缩影。
关于民俗钱的产生,现在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其最早起源于汉代。西汉末年,佛教由西域传入中国,受佛教生死轮回思想的影响,冥币开始产生,这是特意为死者在九泉之下“花费”的,寓意灵魂永存。
铜质小五铢大量存在于西汉中晚期墓葬中,1990年汉宣帝杜陵一号丛葬坑出土了小五铢809枚。小五铢非流通钱,是专供阴间使用的钱币替代物。自西汉之后,民俗钱的种类不断增加。天凤元年(公元14年)王莽第四次币制改革铸造了布泉。布泉旧称“男钱”,传说妇女佩戴此钱,可以生男孩,反映了人们期盼多子多嗣、人丁兴旺的愿望。东汉时铸造的吉语五铢及很多吉语钱币,增添各种吉语或鱼形图案。河北满城窦绾墓出土的吉语民俗钱,辽宁绥中窖藏出土的画像民俗钱,内容都十分丰富。魏晋南北朝时期,每当宫廷内有祭典活动,都要专门铸造压胜钱,悬挂在宫灯下,这种习俗逐渐传入民间,相习成俗。历经宋辽金元,民俗钱得到全面发展,品种、数量均比前期丰富。到了明清两代,民俗钱币的铸造和流传达到鼎盛时期,内容涉及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称谓更是名目繁多,形制、铭文、纹饰都达到精美绝伦的境界。
民俗钱自诞生之日起官民并铸,早期多为官铸。官炉铸造制作精美,铜质精良,钱径大而且厚重。有些品种的精美度完全不亚于行用钱,甚至超过行用钱的铸造质量。民间铸造的民俗钱,也有不少上乘之作,题材广泛,样式多样,不拘一格,代表了当时民间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民俗钱的材质有金、银、铜、铁、铅、锡等,以铜质居多,也有少量玉、瓷、象牙、木等材质。
民俗钱的产地很广,唐宋以前的民俗钱多出自于华北、西北和山东等地,明清以后,全国各地都有民俗钱的铸造,目前可以确定的有京炉、川炉、浙炉、苏炉、粤炉、闽炉、云炉、贵炉、湘炉、桂炉等。
民俗钱的形制在继承古代流通货币的同时,又发展创新了一系列品种。既有传统的圆孔圆形和方孔圆形,又有刀形、梅花形、莲花形、葫芦形、仙桃形、蝴蝶形、祥云形等,千姿百态、五花八门。民俗钱的内容包括婚丧嫁娶、诞辰祝寿、佛教经文、飞禽走兽、花草树木、亭台楼阁、历史故事、诗词曲赋等,几乎涵盖了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内容丰富多彩,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集大成者。
民俗钱的图案品种繁多,铸造工艺多样,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种类。
玲珑剔透的镂空钱
镂空是中国古代雕塑工艺的一种技法,广泛应用于玉器、石器、骨器、漆木器以及陶塑等工艺的制作上。将镂空技术应用在压胜钱的铸造上,冠之以“镂空钱”。又因其形象玲珑剔透,而名“玲珑钱”。这类钱多饰以花草,所以又称为“镂花钱”和“通花钱”。
镂空钱始铸于汉代,形制以圆孔形为主,铸工十分精美,纹饰以植物、动物、人物为主,丰富多彩,极具观赏性。其中花卉是镂空钱纹饰中最多的一种。隋唐时期佛教盛行,佛教装饰艺术中的莲花图案大量用于日常器物。民俗钱中最早的镂空钱就是用的莲花图案,如“莲花贵子”钱,青铜质地,面背皆为一朵盛开的大莲花,上面有巨大的莲蓬,“莲”与“连”同音,寓意“连生贵子”。
动物类纹饰以深受人们喜爱的龙凤图案为主,此外还有鱼、麒麟、鹿、鹤等。如“双鱼”钱,清代铸造,面背各有一条鱼和一条龙,造型稚气,以鱼化为龙,寓意金榜题名。展品中的“双龙短尾”钱,辽代铸,青铜质地。面背双龙作蜷身升腾状。龙身躯肥短,鳞甲清晰可见。口吐一宝珠,无爪,长嘴,长角,短尾。钱币边廓装饰有珠点纹图案,铜质精良,制作精美,非常少见。
品种多样的钱文钱
钱文钱是指正面有正式流通钱币上的历代纪值、纪年号、纪国号等铸币铭文,背面为各种类型的纹饰和图案(龙、龟、蛇、七星、宝剑、僧人等),形制古雅。钱文钱很少为当代铸造,多是后人在钱背添铸各种吉语和图案。南北朝时期北周铸造的五行大布钱铸工精美,钱文以玉箸篆书体闻名于世,故后世的工匠多仿铸五行大布钱,制作的钱文钱面文为五行大布,背有龟蛇七星剑等图案。
北宋大观通宝和崇宁通宝当十大钱,钱文为宋徽宗御笔亲书,铸造精美。后世特别是元代以这两种钱为模,铸造了为数不少的民俗钱。北宋钱文也多见于民俗钱,即“太平通宝”。在战乱年代,太平是每个人的企盼,元、明、清乃至民国,都有以“太平通宝”为钱文的民俗钱铸造,可见深受人们的欢迎。
富贵吉祥的吉语钱
吉语民俗钱是指铸有“吉利祝词”类话语的非流通钱币,钱文都是吉利、祝福的语汇,所以又称此类钱币为“口彩钱”。官铸、民铸均可见,是民俗钱币中铸量最大、版式最多、内容最丰富的品种之一,且广泛流传于世。吉语钱多用于社会交往、传递感情,表达寄托吉祥、除凶避邪的良好愿望和对幸福生活的美好追求。
吉语民俗钱大概包括祝寿类(如福寿康宁、天下太平)、仕途类(如指日高升、万里封侯)、科举类(如五子登科、状元及第、连中三元)、生意类(如日入千斤、招财进宝、黄金万两)、愿望与赞美类(如川流不息、龙凤呈祥)等。这些吉语记录了历代百姓固有的生存意识、信仰崇拜和美好理想。展品中有一枚“万寿无疆背大雅”钱,清代宫钱,面楷书“万寿无疆”,背楷书“大雅”。这枚钱是为慈禧六十大寿所铸。 “大雅”二字,指慈禧御用斋名——大雅斋。据传 “万寿无疆”四字,为慈禧亲笔手书。此钱文字高挺,制作精美厚重,系由宫廷监铸,非常罕见。
活泼生动的生肖钱
生肖民俗钱正面是十二生肖图案和名称,或配有十二地支文字。背面多为八卦、星官、吉语等相衬。有的一个生肖为一枚,12枚为一套,有的将十二生肖图案全铸于同一枚钱上。生肖钱内容丰富,形体大小有别。十二生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由12种源于自然界的动物组成,被广泛使用。生肖钱种类很多,有八卦生肖钱、吉语生肖钱、星官生肖钱等。生肖钱始铸于宋朝,以后历朝历代均大量铸造,尤以清末民国初年为盛。生肖钱佩戴在身上,保佑平安吉祥。展览中有一枚“孔子讲学生肖钱”,宋代铸,青铜质,宽廓。面穿右为孔子讲学状,穿左为一弟子聆听状。背十二生肖图,分别列于圆圈内。内轮廓上下左右以及穿四角各饰有祥云纹饰。制作精湛,属于珍稀品种。
驱邪避鬼的八卦钱
八卦民俗钱面为八卦符图形,兼书卦文,名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字;背多为咒语,也有背饰神话图案。在民俗钱家族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从东汉到明清皆有铸造。相传民间有“一个铜八卦胜过五十钱”的说法。有的八卦钱的上廓附卷云纹或蝙蝠纹,寓意福从天降。八卦钱主要用于镇宅院、保平安、祛病邪、占卜等。人们习惯将八卦钱放置房梁上,避妖邪,祈福祥。人们为避兵乱、镇妖害,在建房时,也放置八卦钱。清王朝灭亡之后,八卦钱主要用于巫术占卜了。
文人雅趣的娱乐钱
娱乐钱也叫玩钱,主要有打马格钱、棋钱和选仙钱三种:打马格钱俗称“马钱”。打马格是宋代开始在文人雅士之中流行的一种游戏。宋代的女词人李清照,对打马格游戏非常喜欢,而且颇有研究,她撰写了《打马图经》,称赞“实博弈之上流,乃闺中之雅戏”。玩打马格游戏时用的工具就是俗称的马钱,历代民间均有铸造,品种多样。有的一面铸有马形图案,一面铸以马名,多为历史上传说中的名马;有的一面铸有骑马将军或马形图案,一面铸以将军姓名或职官名,涉及先秦以来的名将及职官。现今我们所能见到的传世打马钱大多是宋元时期之物,但后世也有仿铸。
神灵保佑的佛道钱
这类民俗钱上面都铸有与道教、佛教相关的人物或咒语。道教表现在民俗钱上铸造有星官、玄武、符文等题材。如展品中的“真武太上咒文”钱,宋代铸,青铜质。面右为真武披发仗剑于玄武之上,真武着戎装,穿左上为符咒,下为小鬼抱拳提袍,作服从状。背为太上咒文。此外,道教类的民俗钱还多铸造有八仙的名字和图案,人物塑造栩栩如生。佛教表现在民俗钱上铸造有“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等文字,或者以佛教故事为内容,目的是为了传播教义和驱妖除魔。
观形看文赏图
民俗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们的风俗习惯,是中华钱币文化宝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琳琅满目的民俗钱为我们研究、考证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宗教、艺术及民风民俗提供了丰富的实物依据。从某种意义上说,民俗钱属于最早的纪念币范畴,现在我国每年发行的金属纪念币大概就是承袭了古代民俗钱的遗风。
民俗钱币不是批量铸造,数量稀少,极具收藏和鉴赏价值。但由于民俗钱币历代有续铸、翻铸及仿铸等现象,且至今不绝,因此,对民俗钱的鉴赏要仔细结合钱币本身的特征进行综合分析。所以,我们在收藏时应把握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观其“形”,即以钱币的形制判断该钱的年代和真伪。民俗钱币除了少数有年号的容易断代以外,一般没有显著的纪年信息,因此只能从钱币的形制特征进行辨别。就形制而言,其经历了由单一向多元的发展进程。明代以前的民俗钱币钱形主要以方孔圆钱为主,以后钱形趋向多样化,出现了花形、星形、钟形、梅花形等多种形制。民俗钱币的形制在中国货币文化领域独树一帜,与同时代行用钱的风格迥异。
第二,看其“文”,即以钱币上面的文字判断该钱的真伪。民俗钱上面的文字多种多样,五花八门。以吉语钱来说,汉代经常出现“常乐未央”、“长宜子孙”等吉语,字体有些像汉瓦当或五铢钱的篆体;清代的多为“万年天子”、“天下太平”、“人恭则寿”等,多为楷体。总体来讲,民俗钱币的文字书法变化多样,秦汉古朴随意,唐代典雅豪放,宋代洒脱大度,明清拙板秀逸。
第三,赏其“图”。即以钱币上的图案内容和风格特点,来判断其真伪和艺术价值。民俗钱图案蕴涵的内容极为丰富,堪称中华民族民俗风情的历史长卷,可以说多姿多彩,如诗如画,每个图案都表现一个优美的故事。汉代民俗钱图案较为简单,多为星斗、六博棋局、四灵、祥云等纹饰,表现了这一时期人们对自然的崇拜;隋唐宋元时期出现了佛像、八卦、符咒的纹饰,说明这一时期随着佛教、道教的发展,其宗旨逐渐深入人们的生活当中;至明清时不但钱形各异,而且由于不同纹饰、文字的搭配,使图案内容也丰富起来,如鹿、鹤、青松图案,寓意“福禄”。此外,汉代采用范铸钱,而唐代以后则采用母钱翻砂工艺,因此从这一方面入手,也有助于对民俗钱币真假的鉴别。根据以上方法再参照有明确年代的出土文物及民俗文物,通过比较,我们就可大致对手中所藏民俗钱币的年代和真伪有一个明确的判断。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王纪洁)






 《人民艺术》—— 时代浪潮中的坚守与创新丨专访蔡祖逖
《人民艺术》—— 时代浪潮中的坚守与创新丨专访蔡祖逖 《人民艺术》—— 时代浪潮中的坚守与创新丨专访高明柱
《人民艺术》—— 时代浪潮中的坚守与创新丨专访高明柱 《人民艺术》—— 时代浪潮中的坚守与创新丨专访吴广华
《人民艺术》—— 时代浪潮中的坚守与创新丨专访吴广华 《人民艺术》—— 时代浪潮中的坚守与创新丨专访刘玉栋
《人民艺术》—— 时代浪潮中的坚守与创新丨专访刘玉栋 《人民艺术》—— 时代浪潮中的坚守与创新丨专访王金录
《人民艺术》—— 时代浪潮中的坚守与创新丨专访王金录 《人民艺术》—— 时代浪潮中的坚守与创新丨专访刘凤仙
《人民艺术》—— 时代浪潮中的坚守与创新丨专访刘凤仙 “意在画外o赵青仲画展”亮相燕京书画社
“意在画外o赵青仲画展”亮相燕京书画社 艺科融合 青春宣言|清华美院2025届本科生毕业作品展开幕
艺科融合 青春宣言|清华美院2025届本科生毕业作品展开幕 《人民艺术》—— 时代浪潮中的坚守与创新丨专访杨志谦
《人民艺术》—— 时代浪潮中的坚守与创新丨专访杨志谦 《人民艺术》—— 时代浪潮中的坚守与创新丨专访喻寿奇
《人民艺术》—— 时代浪潮中的坚守与创新丨专访喻寿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