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惯了传统“传承派”的“大师”作品,这些风格清新的“学院派”作品,处处透出创新的味道。作为目前景德镇陶瓷界两大没有清晰界限的派别,“传承派”和“学院派”之间的争论从没停过。但因目前很多“大师”作品已经动辄几十万元、几百万元,原有的藏家队伍近年来正慢慢分化出一个支流,对后起之秀“学院派”的关注正在慢慢抬头。
对话
“大师”作品价格与艺术价值相符吗?
羊城晚报:景德镇陶瓷最近几年市场非常好,有一些原先画宣纸的画家也跑到景德镇画陶瓷,你怎样看待这种“瓷绘”现象?
潘寨民:“绘画性”陶瓷往往以绘画价值体系为标准,如青花以水墨的指标为导向,颜色釉、新彩、粉彩以油画、水彩为导向,并在此架构内衍生技巧和画面趣味。目前市面上出现许多类油画、类水墨的瓷绘作品,此种风尚的流行对陶瓷的发展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正面的就不多说啦,负面是很多“瓷绘”的作品只追求绘画效果,不注重对材料性质的发挥。个人认为,在“瓷绘”中,“瓷”是前提和主体,也是目标归宿,过于强调“绘画性”,可能会把陶瓷引向误区。立足陶瓷材质自身装饰语言建构,才可能让陶瓷成为陶瓷,而不至于沦为纸或画布的替代物。
羊城晚报:现在很多大师作品价格都非常贵,你觉得这与其艺术价值是否相符?
潘寨民:一件缺少精神价值的陶瓷作品,很难让它天文数字般的价格能自圆其说。古代陶瓷的价格之所以可以非常高昂,除其自身品质外,同时具备了稀缺性和不可再生的历史价值。当代作品的价值与价格要做到相匹配,要在陶瓷工艺的继承、创新基础上提升作品的人文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