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俊溢 王有军
“这次国际雕塑展非常有意义,它把不同国别的雕塑家汇聚在一起,让他们互相交流,这很难得。同时它将很多雕塑作品一同展出,效果就像交响乐一样美妙,虽然大家用不同乐器演奏不同声调的音符,但是放在一起非常和谐。”法兰西艺术学院主席克罗德·阿巴吉是法国现当代国宝级的雕塑艺术家,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这位84岁的老人显得十分兴奋。
近日,第四届中国长春世界雕塑大会在长春举行,这场被雕塑家们称为雕塑界“奥林匹克”的盛会吸引了来自40个国家的300余名雕塑家、理论家,克罗德·阿巴吉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雕塑打造人文城市
而长春和世界雕塑的渊源不止于此,在长春世界雕塑公园建立初期,就从法国罗丹博物馆引进了雕塑大师罗丹的惊世之作《思想者》。近年,《巴尔扎克》、《青铜时代》、《加莱义民》、《行走的人》等罗丹的雕塑珍品相继落户长春世界雕塑公园。到目前,长春世界雕塑公园共收藏了216个国家和地区、402位雕塑家的453件(组)雕塑艺术作品,其中不乏珍品佳作。这奠定了长春雕塑公园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也为“世界雕塑城”的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雕塑是长春靓丽的金色名片,提升了城市的软实力,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无形财富。”长春市城市雕塑学会副理事长刘天府曾任长春市规划局副局长、市城市雕塑规划管理办公室主任,他和长春市城雕建设一起走过了17年。他认为,长春城市雕塑的成就对城市文化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并逐渐形成一种城市雕塑文化,丰富了城市文化内涵,激励人们奋发向上。长春城市雕塑发展与建设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在将来,随着历史的前进,将更加彰显作用。
世界上许多城市因这种形象的符号而被广为人知。如美国纽约的“自由女神”、丹麦哥本哈根的“美人鱼”、埃及的“金字塔”、俄罗斯圣彼得堡的“青铜骑士雕像”等。如今中国北方的这座“汽车城”、“电影城”也因雕塑逐渐在世界上打响其知名度。
“现在雕塑界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都知道长春,这种影响力是长春其他产业很难做到的。知名度的提高有助于招商引资和带动其他产业发展,更重要的是丰富了长春市民精神文化生活。同时,长春雕塑这张金色的名片成为沟通世界人民友谊的桥梁。”
长春市城市雕塑规划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林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长春雕塑以“友谊·和平·春天”为主题。从1997年至今,长春先后举办了四届中国长春世界(国际)雕塑大会和15届中国长春国际雕塑作品邀请展。在来自全球216个国家和地区近700位艺术家的倾心打造下,728件雕塑精品先后落户长春,雕塑文化已在这里生根发芽,成为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
创意改变城市
将世界名作、名家云集于此,将地处北方老工业基地,历史文化底蕴和背景远不如南京、西安等城市深厚的长春逐渐打造成世界雕塑城,这离不开长春市政府17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在很多城市不断转换策略的今天,长春市历经五任市长仍能把雕塑作为城市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坚持下来实属不易。
“以雕塑公园为窗口的政府主导、专家领衔、群众参与、管理科学的模式,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城市雕塑建设发展之路。” 曾主管城建、环保、旅游工作的长春市副市长王学战在其任职的十年期间鉴证了长春向雕塑城转型的过程。
“文化建设是城市的灵魂和生命力,1995年-1997年时任长春市市长宋春华开始思考如何打造长春市的文化品牌,经过全国多位建筑师、规划师、雕塑家对长春市的整体考察和调研,决定以雕塑这种艺术表现形式来提高城市的神韵,提出开展长春国际雕塑展会的创意。经过17年的坚持,取得了长春市阶段性的成就。”王学战介绍说。
被国际评论界誉为“中国雕塑新精神的代表”的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雕塑院院长吴为山,其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代表作《孔子》也于9月3日在长春世界雕塑公园举行了揭幕仪式。
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长春这座城市很早就看到了文化的力量,特别是文化所派生出来的文化产业,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精神和物质双重财富。长春有汽车工业、电影产业,而雕塑是人们为立下一种永恒艺术文化的精神而创造的一种模式与传承方式。城市的定位非常关键,通过世界雕塑公园这个平台,把中国的甚至世界的艺术创作汇聚到此就是一种途径。
坚持铸就梦想
创意改变城市,但是坚持更为重要。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