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 展览 鉴赏 拍卖 奢侈 评论 藏品 人物 紫砂 书画 当代 油雕 瓷器 文玩 古籍 铜器 钱币 邮票 玉石 红木 影像 其他

从中国当代艺术窥视国人的心理健康

2015-05-06 02:05:18    来源:互联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当代 > 内容

  什么是健康?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健康包括身体健康(physical health)和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强健体魄固然重要,健全心理更是核心。人如此,艺术亦如此。在那些著名的艺术与疯狂的故事里,无论中国的狂放贵族画家朱耷,还是西方的癫 狂画家凡高,游弋和挣扎在非凡创造力的伊甸园与漫无边际的狂想海洋中,终其一生在艺术与健康的命题下呈现了人类精神的极致探索。而如今,当代艺术从笔端去 描绘人的情绪、欲望、和梦想,就如同中医用把脉、西医用透视影像探讨人的健康一样,透过艺术的官能体验探索人的心理健康,艺术与健康的结合是大变迁时代的 必然趋向。当代艺术家尤其注重反思社会现象,注重从社会的“背面”去观察和理解生活,以普遍化、符号化和情绪化的当代艺术反映当下的精神和心理。与传统审 美观相对立,这种“冲突性”的表现语境一方面让人神经刺激、血脉膨胀,一方面感官却沉溺在懦弱的“病态”体验中。

  什么是“健康的艺术”? 不同的时代给出的答案截然不同。自古以来中国的艺术传承推崇“画如其人”,画出怎样的画就反映出画家怎样的思想、涵养及绘画的基本功力。因此,不同年代的 艺术反映不同朝代的心理特征:如汉代的雕像雄伟整饬、简洁大方,如“霸王别姬”般悲怆感人;南北朝时期的壁画色彩凝重,满满的苍凉之美,折射出鲜卑族统治 下中原人的心态;唐代人物往往体态肥美、色彩华丽,体现当时人们富足与开朗的心态。这种艺术创作的宗旨流传千年,并与中国人的“具象”思维息息相关。

  到了新中国时期,更加重视艺术的“健康”,把艺术叫做“美术”,称画家为“美术家”,还专门设立美术家协会,使艺术家的思想高度统一,形成审美单一化的格 局。那个年代,英雄主义的高大上为美,“红光亮”为标准。家家拥有艺术品,人人都是收藏家,主席像家家悬挂高墙,红像章人人佩带在胸前,“同一化”的行为 表达人们对偶像的绝对崇拜,也是心理“绝对认同”的结果。崇拜不是病态,但绝对的崇拜令人疯狂。文革期间“心理洗礼”最大程度的去人性化,其对心理健康的 损毁达到登峰造极。

  七十年代末期,神坛倒塌、偶像破碎,整个社会陷入反思与哀伤、困惑与迷茫的纵横交错。艺术家抓住这样的机会大力渲泄, 于是出现了特定的“伤痕美术”现象。艺术从理想主义、英雄主义,转向悲情现实主义、平民主义;从表现英雄,塑造典型,转为对大时代里普通人命运的描绘。以 程丛林的“1966年X月X日雪”代表性地渲染了这种悲痛,和高小华的“为什么”,或者说“哀伤”的力量。

  八十年代初,由于文革中知识分子上山下乡的经历,使这些精神贵族得到贴近生活的机会,返城后他们仍旧依恋那片令人心酸的村庄,于是批量生产出反映农村瘠苦和朴实的作品,形成了“乡土”艺术现象。当时有一位美院的学生用细腻的写实手法画了一位老人头像,苍苍的脸庞下面端着一碗水在美术馆展出。一天早晨,广播里突然传来了令他难以置信的消息:罗中立的《父亲》获得当时标志中国美术界的最高荣誉--金奖。从此“父亲”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堪比天安门城楼上领袖像。同样《西藏组画》的题材和艺术手法都是“土”的、“旧”的成功。“乡土艺术”现象发生,使艺术家的农民意识、农民思想占据了主导地位,大量作品表现了乡野、质朴的美,古朴、粗犷的人物和他们近乎原始的生活。如果说“高大上”的光辉形象被厌恶,“红光亮”绘画被抛弃是一种艺术革新,从这个角度而言描绘农村破旧、农民贫穷值得称赞,但提倡“土旧脏”为美同时值得深思。

  中国当代艺术产生的环境离不开八十年代中期的改革开放。国门轰然打开,天变宽了,艺术的太阳终于从西边升起。那时的艺术家们如饥似渴地翻开西方画册,就象吸血鬼一般吮吸着西方的营养。然而在西方玲琅满目的艺术产品面前堆积着大量困惑与徬徨,于是临摹、复制和仿造西方绘画变成当时唯一的出路。这一群体心理的标志性事件是“八五新潮”文化运动,从中可以看出对人性的呼唤是全社会的。中国似乎一夜之间就被赋予了某种苏醒的承诺。神性在消失,“全盘否定与全盘西化”在兴起,有人说“中国传统艺术腐朽落后”,有人说“中国画穷途末路”,种种新鲜的艺术宣言一夜开花,开辟了中国当代艺术的爬山之路。今天看来,当代艺术的仿制可以说是另一种形式的“偶像认同”。 而仿制的时代往往也埋藏着变革的契机。九十年代初期沿海地区遍地生出加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烙上“中国制造”的标鉴,这种赚外汇的方式以消耗大量自然环境资源为沉重代价。艺术家面对时代变革都是敏感的,他们纷纷弃职北上,问鼎首都,在那片“封建王朝精神废墟的圆明园村落”中扎堆旅居,与民工一起变成都市“盲流”。自食其力、自生自灭是那个年代艺术家的生存状态,理想与现实残忍地胶着,周围观群怪异的眼神和内心的孤独折磨着独行者的意志,在炼狱中他们渲泄愤青的感受,描绘着接近病态的画面,一幅幅惊世的作品问世,痞子光头、疯子大笑至今成为时尚的宠儿。 中国当代艺术流行“病态式”的映像,这与社会快速变迁息息相关。改革的浪潮一浪接一浪席卷着中华大地,平民在物质享受中尝到了快感,追求权力与金钱渐渐变成生活的唯一目标,如果说现实社会中没有钱无法生存,那么有了钱以后对奢糜状态的极度渴求就是乱象的滋生地,也为艺术家们提供丰富的创作灵感。2000年后,随着“大光头”反射出新世纪阳光照亮古老的东方,“油画中国化”洒下甘甜雨露,中国当代艺术迎来了春天,当代艺术家从玩世不恭、波普嘲弄渐渐转为不同观念的追求,行为艺术的普遍表演与新媒体的出现,让艺术的万花筒瞬息万变。时代的审美观随着经济发展迅速转向艳俗,人们不再以土里土气为美,也不以丑态变态为美,我们迎来了平庸化的时代。 1980-2015,过去的30余年,是当代艺术启蒙发展波澜壮阔的年代,也是当代艺术“弱肉强食”的年代。我们遴选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当代艺术的十种形象,以此概括最具有广泛性的十种社会心理现象。 一、“痞子”玩世:现实主义的躁狂(mania)

方力钧的人物用当时最流行的话说就是“玩人生、玩前途”。方力均也曾说过:“我们宁愿被称作失落的、无聊的、危机的、泼皮的、迷茫的,却再不能是被欺骗的”。对于当时做人要正经的社会价值观来说,这种玩世、泼皮的心态被都市人称“小流氓”,“你丫,有病呵”。

  尽管当代艺术家已然西化,就做人做事的状态而言,西方人做人比较诚实、做画比较乖巧,国人做画诚实、做人比较乖巧,所以今天不再是“画如其人”的时代了。 然而,中国当代艺术最有价值的存在恰恰在于,以艺术玩味现实的病态,以艺术理解人性的健康。松散、自私的人性与高度集权的社会架构的平衡与解离,是中国社 会的永久话题,当代艺术家依然大有可为。

  来源:艺术网专稿

34.9K
猜您喜欢
  • 波点女王草间弥生的21个小知识
    波点女王草间弥生的21个小知识 草间弥生站在工作室画作前,摄于日本东京 PHOTOGRAPH COURTESY OF JEREMY SUTTON-HIBBE...
  • 助力艺术复工 艺术上海将开通2年免费线上博览会
    助力艺术复工 艺术上海将开通2年免费线上博览会   去年10月成功举办了首届活动的一带一路艺术上海国际博览会,面对全球艺术界深受疫情困扰...
  • 四大美术馆联合推出艺术护照“ART 4 YOU”
    四大美术馆联合推出艺术护照“ART 4 YOU” 2019年1月18日,“ART4(for)YOU”新闻发布会于北京松美术馆举办。当天下午红砖美术馆、今日...
  • 眼睛与心灵:印度当代艺术新的介入展览举办
    眼睛与心灵:印度当代艺术新的介入展览举办 《眼睛与心灵:印度当代艺术新的介入》展 嘉宾剪彩  2015年10月23日,《眼睛与心灵:印度...
  • 炎黄艺术馆2015国际艺术周12月亮相
    炎黄艺术馆2015国际艺术周12月亮相 《爱 IN CHINA》•炎黄艺术馆2015国际艺术周 新闻发布会现场嘉宾合影  《爱INCHINA...
  • 那些年做行为艺术的他们去哪儿了
    那些年做行为艺术的他们去哪儿了 东村艺术家集体创作的《为无名山增高一米》。苍鑫行为艺术代表作《舔》系列。2014年绢本设色...
  • Copyright © 2012-2022 东方典藏网  版权所有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08108040号-14 冀公网安备 13108202000314号
    欢迎广大网友来本网站投稿,网站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或网友提供 客服QQ:6765070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