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注意的是,画面中庭院景色占了近二分之一的空间,主角二人却被安排在角落一隅。这种看似"喧宾夺主"的做法实则正是画家技艺高超的体现:将二人周围大面积留白,舍去干扰,可谓匠心独运,深谙谢赫六法中"经营位置"的巧妙。同时,借助孩童的精神和眼神以及花卉山石的态势向观者呈现出"气韵生动"的场景。
一般认为,《秋庭婴戏图》是苏汉臣南渡后的作品。李霖灿认为,该幅作品创作于北宋与南宋之间。画家通过宁静安稳、充满世俗情趣的画面寄托了故国之思,同时也隐晦地表达了对和平安宁和童真的向往与回味。实际上,从现代的审美来看,画面上的小孩面相略显奇怪,大有成人缩小的嫌疑,尤其是身着白衣的小孩,发髻、面颊似乎都是大人的模样。
苏汉臣是北宋末汴梁人,大约活跃于北宋末至南宋初年,宣和年间任画院待诏,南渡后成为南宋王朝的宫廷画家,隆兴初又任承信郎。苏汉臣还曾在西湖五圣庙和显应观画过壁画,人称"用笔清劲,逼似唐人",颇受赞赏。在进入宫廷画院之前,苏汉臣当过民间画工,山水、花鸟、人物画无所不能,但从现存作品看来,他善画佛道、仕女,尤其擅长描绘儿童天真活泼的形象。苏汉臣的婴戏图和其他作品都充满了世俗化和大众化的气息,应该说这既与宋人的审美有关,也离不开他民间画工的经历。
明人顾炳在《历代名公画谱》中对苏汉臣描绘婴孩的艺术造诣有这样的评价:"汉臣制作极工,其写婴儿,着色鲜润,体度如生,熟玩之不啻相与言笑者,可谓神矣。"此外,还见《南宋院画录》卷二载:"苏汉臣作婴儿,深得其状貌,而更尽神情,亦以其专心为之也……"苏汉臣师法刘宗古、张萱、周昉等,笔法细腻写实,敷色秀丽典雅。其代表作品有《秋庭婴戏图》、《婴戏图》等。
《秋庭婴戏图》属于婴戏题材的风俗画。据载,从晋代开始,儿童形象就已被画家纳入绘画题材中。而婴戏图的真正成熟则是在风俗画大兴的宋代。婴戏图,顾名思义,是描绘儿童游戏、玩耍的绘画,多借此表现儿童天真烂漫以及节气的欢乐氛围。同时,观者亦可从中窥知当时社会的风俗面貌。因而婴戏图往往包含了丰富的生活气息和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兼具真实性和趣味性。
宋代社会相对安定,北宋的开封、南宋的杭州都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商业都市,市民阶层扩大,表现世俗生活的风俗画题材不断涌现。为了满足市民的审美和消费口味,宋代的宫廷画家和民间画工不断创作具有世俗化和商业化的风俗画,如《清明上河图》、《货郎图》等都清晰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状况。由此,宋代风俗画迎来了我国风俗画发展史的高峰,从内容题材到表现手法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是宋代社会文化、生活的缩影。
作为婴戏题材风俗画的代表,《秋庭婴戏图》虽具宫廷院画的风格,却有别于一般宫廷画或传统文人画。苏汉臣将个人情感融入细致传神的描绘中,在表现宋人审美情趣的同时,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宋代生活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