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训前期作品多为在生宣上画的工笔画,以铁线描居多,追求线的高度统一、气息笔调的一致性,通过细劲的线条把整个画面统一起来,这是很不容易的。中国画讲求“骨法用笔”,衣纹笔法有十八描之说,如“铁线描”、“高古游丝描”等。在运笔的过程中需用气把毛笔提起,否则墨就湮开了,线条立不住。毛笔的运笔与气息有很大的关系,气息不足则线条不美。从笔墨的角度来讲,王家训藏区的写生作品不在他的儿童画和仕女画之下。这些画中有一些长线和大线安排,支撑着画面,达到了把节奏和气势拉起来的效果,使得艺术风格更大胆,更强烈。
王家训的画色彩比较雅致,善用有灰度的颜色,色调统一、完整、协调,画面给人的感觉是静雅的。一般在画面中色调求得统一的方法甚多,比如年画中色彩的大红大紫大绿,在对比色上求统一;亦有用黑线将色彩进行约束求得和谐的。可以看出王先生吸收了很多民间年画和木刻插图的成分。同时,他在画面上也颇注重动静的对比,儿童是活泼的情态,年轻的仕女也以活泼为美,所谓“日长雅兴有余情”,总是一种舒畅、恬静、悠然、日常的生活情态。传统的儿童画比较注重一个“闹”字,情节闹,情态闹,色彩闹。观王先生的画,画面一点都不燥气,不闹腾,很静雅,这是很不容易的,可见他对于线条和色彩语言上的把握能力比较强。
王家训先生对以上课题都作出了自己的探索,从他的画面中能够看出他的努力。他善于描绘不同场景下的人物,在不同的情境下,赋予人物不同的性格,表现形式随着内容的变化而不同,个性很鲜明。他的画呈现出一种独特的人文情怀,画面中的形象不仅仅是形象本身,更传达出他思想的触动。儿童的天真调皮在他的笔下活灵活现,极富趣味;仕女的闲愁闺怨在他的描绘下,风韵绰约,饶有情趣。其中含蕴着对儿童、仕女命运的思考,这是很不容易的。
绘画是传达人类情感奥秘的一门学问,表现人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反思人类往生来世。绘画是要探索表现人的心理,弘扬真善美,揭露假丑恶。绘画所关注的是美,是画家的独创性。家训先生能够以古为师,继承传统,借古开今,描绘当下,持之以恒,已然开辟出了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
(刘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