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 展览 鉴赏 拍卖 奢侈 评论 藏品 人物 紫砂 书画 当代 油雕 瓷器 文玩 古籍 铜器 钱币 邮票 玉石 红木 影像 其他

世遗大运河保护何去何从

2015-05-05 23:12:58    来源:互联网 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 > 内容
世遗大运河保护何去何从

  探访多地遗产点 寻找大运河保护之路

  当地时间6月22日上午10时许,正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同意将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中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第46个项目。

  据了解,此次大运河申报的系列遗产分别选取了各个河段的典型河道段落和重要遗产点,共包括中国大运河河道遗产27段,以及运河水工遗存、运河附属遗存、运河相关遗产共计58处遗产,河道总长度1011公里。

  大运河进入“后申遗”时代。成为“世遗”的大运河将何去何从?是保护?是开发?是利用?

  对此,专家多强调,大运河作为“世遗”,应当更注重保护,但由于是活态的文化遗产,如何保护又将成为新的难题。

  当地时间22日10时20分,北京时间22日15时20分,历史定格在这个时刻。有着2500年历史的运河终于申遗成功了,成为中国第46项世界遗产。

  紧接着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两国共同申报的丝路项目也成功了,中国的世界遗产数量达到了47项。

  不愿离开运河的原住民

  7月初,江南的梅雨时节进入最后的时光。当记者来到扬州邵伯镇邵伯码头时,空中仍然飘落着纷纷的小雨。

  和许多专家预想的一样,在大运河申遗成功之后,众多的大运河遗产点成了游客们新的“向往”,吸引着他们纷至沓来。

  身边穿梭着的游客,似乎并没有打扰到正准备做午饭的毛大爷的心情,他仍然静静地在水龙头旁洗着蔬菜。

  他告诉记者,他算是大运河的原住民,从他的爷爷的爷爷辈开始,他们一家就在运河边上开着一家小餐馆,为漕运的商人和工人们做饭。餐馆算得上是一家“老字号”了。

  如今,时过境迁,今年66岁的毛大爷已经从单位退休,但仍然习惯在运河边生活。“尽管已经不开餐馆了,但是还是在运河边生活。”

  他介绍说,从大运河申请世界遗产开始,他和妻子住了多年的老房子终于翻修了一遍。白墙黑瓦,还是一副地道的江南小巷的样子。

  今年70岁的王大娘算是土生土长的邵伯人,但是口音总是与当地人有着区别。她告诉记者,实际上,从她的爷爷辈开始,才从山东微山湖老家,通过大运河来到了邵伯镇,最终在这里定居了下来。

  她介绍说,她爷爷当年将山东的黄豆、大梨,通过运河运到这里,然后做起了生意,将北方运来的东西卖到这里,然后将南方的特产运到北方,常年在大运河上行走。

  最早时,一家人还住在船上。“但到了我这一辈时,就留在邵伯了。”王大娘说,地上的青石和码头一样古老,她也不愿意再离开运河边,“这里有太多值得回忆的东西。”

  “世界遗产边的一套房”

  “大运河申请成为世界遗产之后,就像是一块"唐僧肉",大家都希望能够分一杯羹。”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副主任姜师立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申遗成功后,社会上有很多方面会把大运河作为一个“金字招牌”去做,旅游、文化创意、房地产等,都会把它作为“商机”来把握。

  记者行走在运河沿岸的扬州、杭州发现,大运河申遗成功才不到一周的时间,就已经有房地产商打起了大大的条幅—“世界遗产边的一套房”,借此来吸引买房者。针对大运河这个世界文化遗产的“商机”,已经显露无遗。

  大运河申遗成功后,究竟是用来开发新项目,还是继续保护,成为更多人关注大运河的问题。姜师立强调,大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只能进行保护和利用,不能进行开发。

  他解释说,大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情况比较特殊,属于活态的遗产。如果其他的遗产,可能利用的是它物质遗产的功能,主要用于展示和参观旅游。但是大运河不同,它除了可以进行展示和参观旅游之外,还要用于航运等,属于多方面综合的利用。“这些利用也要在遗产保护的原则下进行。”

  他表示,利用运河申遗成功来搞旅游,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运河申遗成功,它本身的价值就提升了,可能会吸引到更多的游客过来。但是,在利用的过程中,不能破坏遗产,这有一个度的问题。

  “遗产保护部门和旅游部门,实际上是两个部门,利用大运河申遗成功来搞旅游,我不反对,但最起码也不会过分强调。”姜师立说。

  “我们不提保护,遗产就完了”

  据介绍,根据大运河申遗的规划,2009年、2010年,主要是大运河保护规划的编制,2011年、2012年,主要是遗产点的遴选、申遗文本的编制,法规的立法和环境整治,监测预警平台的建设等。2013年主要就是大运河申遗的申报等工作了。

  在申遗的过程中,姜师立等人在考察大运河沿岸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仍待解决。他表示,一个是建设行为对河道的损害,特别是沿着河道搞房地产。二是水利工程,对运河河道的影响。三是运河沿岸的工业水污染以及生活水污染,对运河的影响。

  他告诉记者,大运河申遗的过程,是唤起民众对大运河价值的理解,对运河保护的增强,目前来看也确实达到了这个目的。“至少社会舆论是讲保护的。”

  他表示,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最主要任务是保护。为什么要保护?按照世界遗产的相关规定,要保护遗产。由于整个社会对遗产的利用和开发,追逐的欲望是很强烈的。“整个社会是功利性的社会,我们再不提保护的话,遗产就完了。”

  大家都在保护,但是如何从文化遗产的方面去保护,就是文物部门去思考的问题了。这也是对文保部门的“定位”。

  姜师立说,由于大运河的特殊性,我们只能用技术的手段去保护,而不是用行政的命令来保护。

  他介绍道,他们建设了一个大运河监测预警的通用平台,这个通用平台覆盖了运河的全部遗产,形成了一个监测预警网络。“我们通过这个网络来保护管理它。”

  申遗部门转换成保护部门

  姜师立告诉记者,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在大运河申遗的过程中,它是一个协调的部门,申遗成功之后,我们已经向国家文物局提起了申请,大运河联合申遗办转变成为大运河保护管理办,继续承担大运河沿线城市的运河保护管理工作,成为牵头协调部门。

  他介绍说,大运河可以说是一个巨型的遗产,分布在8个省、直辖市,同时也是多部门管理的活态遗产,使用的部门很多,保护的部门也很多,但是保护的类型不一样。比如说,水利部门要保护它的堤坝,航运部门要保护它的航道,国土部门会对运河范围的稳定性进行监测,环保部门保护它的水质。

  他表示,他们将对监测预警平台进行一个个性化的开发,对各个不同的遗产地进行自动采集,并分析汇总,对预警自动处置功能进行完善提升。加强与总平台的衔接,通过技术的手段来保护管理大运河。

  同时,联合申遗办也会通过发布监测预警的信息,年报、白皮书等手段,来进行保护管理。

  他强调,联合申遗办在保护管理的过程中,是协调牵头的部门,而运河沿线的政府,才是运河保护的主体。

 

猜您喜欢
  • 《人民艺术》—— 时代浪潮中的坚守与创新丨专访蔡祖逖
    《人民艺术》—— 时代浪潮中的坚守与创新丨专访蔡祖逖   艺术是人类精神的灯塔,文明的传灯者,思想传承的永恒纽带。艺术作品凝聚着作者的哲思与...
  • 《人民艺术》—— 时代浪潮中的坚守与创新丨专访高明柱
    《人民艺术》—— 时代浪潮中的坚守与创新丨专访高明柱   艺术是人类精神的灯塔,文明的传灯者,思想传承的永恒纽带。艺术作品凝聚着作者的哲思与...
  • 《人民艺术》—— 时代浪潮中的坚守与创新丨专访吴广华
    《人民艺术》—— 时代浪潮中的坚守与创新丨专访吴广华   艺术是人类精神的灯塔,文明的传灯者,思想传承的永恒纽带。艺术作品凝聚着作者的哲思与...
  • 《人民艺术》—— 时代浪潮中的坚守与创新丨专访刘玉栋
    《人民艺术》—— 时代浪潮中的坚守与创新丨专访刘玉栋   艺术是人类精神的灯塔,文明的传灯者,思想传承的永恒纽带。艺术作品凝聚着作者的哲思与...
  • 《人民艺术》—— 时代浪潮中的坚守与创新丨专访王金录
    《人民艺术》—— 时代浪潮中的坚守与创新丨专访王金录   艺术是人类精神的灯塔,文明的传灯者,思想传承的永恒纽带。艺术作品凝聚着作者的哲思与...
  • 《人民艺术》—— 时代浪潮中的坚守与创新丨专访刘凤仙
    《人民艺术》—— 时代浪潮中的坚守与创新丨专访刘凤仙   艺术是人类精神的灯塔,文明的传灯者,思想传承的永恒纽带。艺术作品凝聚着作者的哲思与...
  • Copyright © 2012-2025 东方典藏网  版权所有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08108040号-14 冀公网安备 13108202000314号
    欢迎广大网友来本网站投稿,网站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或网友提供 客服QQ:6765070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