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思远 1970 年代购买的第一件石鲁作品《春梅独立》。因为这件作品,安思远爱上了石鲁的艺术,并在 80 年代从石鲁家族大量购买作品。这件藏品以 352.5 万美元成交,成为全场最贵的拍品
截至3月21日,佳士得的六场线下拍卖完满结束,总成交额高达 131,660,188 美元(约合人民币 8.16 亿元)。第七场网上拍卖要到 3 月 27 日方可知晓结果,在这个日期之前所有买家皆可在佳士得的官方网站上竞价。
在拍卖现场有许多议论,认为安思远的明星效应,佳士得的品牌策略,大量中国买家的无知与斗富心态将这些拍品的价格抬得过高。也有人说安思远身后的私人收藏有很大一部分已捐赠给各大博物馆,因此送拍之物未必是最好的藏品。有人表示安思远常常将收藏、展示、捐赠、买卖同时进行,惯于做局,难以摸透。加之安思远没有后人,他的拍卖动机何在,拍卖所得款项归于何处,也都成了问不出的谜团。在《中国近代书画 1800-1950》书中,安思远曾将中国绘画与理查·斯特劳斯(Richard Strauss)的音乐相比较:两者同样以模糊的主题开始,它们的美要在聆听最后的旋律时才能完全掌握。上个星期的七场拍卖就如同这最后的旋律,看着人们竞价,欢呼;怀想安思远的生涯,藏品辉煌,聚聚散散,仿佛无甚悲凉,却似一种率性的游戏。
1994 年,安思远在接受《独立报》(The Independent)记者杰拉尔丁· 诺曼(Geraldine Norman)的采访时就已说起:“我死后,我的藏品将在七日的拍卖中散尽。最后一件拍品将是独一无二的一件,全世界最好的翡翠,就是我手上的这枚戒指。”那时,他的事业正如日中天,仿佛谁买下这枚戒指,就将继续他的游戏。
然而,在七场拍卖中,这样一枚戒指并未出现。在拍场最后一次听到安思远的名字,已有些像是游戏结束的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