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竖幅。用笔严谨,馆阁气重,然端庄静穆,不激不励。
樊增祥(1846-1931)历任渭南知县、陕西布政使、护理两江总督。曾师事张之洞、李慈铭,为“同光派”重要诗人,诗作艳俗,有“樊美人”之称,死后遗诗三万余首,又擅骈文,著有上百万言的骈文,是近代文学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高产诗人。著有诗集《云门初集》等50余种,后收入《樊山全书》。
释文:
砌虫唧唧万蝉催,
忽有千车捆载来。
听到松风并涧水,
急呼缥色绿瓷杯。
李南金煮茶诗。癸亥上元前三日。仲芝先生雅属,七十八翁樊增祥书于京寓。
一 平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这一天又被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会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
元宵节源于汉,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定吕后”而设,恰好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逐渐演变为元宵节。后来元宵节也称灯节。唐代的赏灯活动极其兴盛,唐朝大诗人卢照邻《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古人虽然没有高科技,未必没有今人浪漫,反而有更多的想象空间。《生查子·元夕》写道:“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现在已经看不到星星和天空,在家玩电脑和看手机,远离自然和人群。元宵节的时候,风已无寒,微软的东风缠绕了温柔轻轻荡来,那流光四射的焰火,似被风吹绽在夜空中的如锦繁花,若一场不期而遇的流星雨般美丽,总是让人想起稼轩的词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就好像是个人心中节令的一扇雕花的古木门,一到烟花闪起的时候,就会用手轻轻推开,享受佳节带给你我一份美丽心情。很多年以前,曾经无数次的憧憬以一首诗词为背景,可以同烟花一起绽放,那是怎样的浪漫情缘!
人生就是一条路,历经险阻,才能达到属于自己的终点。所有历经沧桑的大人都说童年是美好的,值得回味。范成大《上元有感》:“宛然明月夜,非是少年時。”从童年到成年,隔着一条河,必须渡过去。寻找人生真谛的过程,就是努力找到一盏思想的明灯,当各自的心里都有一盏明灯,氤氲散来,剔去浮尘,阳光心态无疑是一个人最靓丽的名片。
随着时代的变化,快节奏的生活,让人难得有一份闲心。不仅是元宵节,众多的节日都面临商业文化的侵蚀以及洋节的冲击。今天,看到古人在元宵节之际留下来的书法作品,止不住感慨万千。书法需要慢生活,弘一大师晚年把生活与修行统合起来,过着随遇而安的慢生活,“开水虽淡,淡也有淡的味道。”因为闲情,可以更好地体验人生。
不独于此,书法还可以记事。古人专门在元宵节这天或前后几天写下几行字,将时间记得清清楚楚,多年之后,仍然可以想象到当时的情境,这是何等的美妙。
元宵节的晚上,出门走走,回家泼墨挥毫,给远方的亲友留下好书数行,月辉轻和着万家灯火,站在高楼的阳台上眺望,也会别有一番意境。
来源: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