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 展览 鉴赏 拍卖 奢侈 评论 藏品 人物 紫砂 书画 当代 油雕 瓷器 文玩 古籍 铜器 钱币 邮票 玉石 红木 影像 其他

百年近代中国文字设计缩影

2015-05-06 00:24:19    来源:互联网 当前位置:首页 > 鉴赏 > 内容
《上海字记——百年汉字设计档案》作者: 姜庆共、刘瑞樱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00多年,400多幅图例,12位口述者呈现上海汉字书写和设计的脉络。就在2014年即将结束的前几天,姜庆共老师在外滩美术馆举办了他的新书《上海字记——百年汉字设计档案》发售会和相关主题讲座。现场坐满了闻讯赶来的设计师、研究者和字体爱好者们。

  在中国泱泱3300年的文字历史中,这短短的100年也许算是微不足道,但从平面设计或文字设计的小范畴看的话,这100年是活生生的近代中国文字设计缩影。因我自己也和其他字体研究者一起做过《建国后上海字体设计的历史与发展》的研究课题,所以知道其实这100年的实物历史资料是非常非常缺乏的。说缺乏,并不是说上海没有这些历史和资料,恰恰相反,100年以来上海可以说是中国文字和字体设计的核心地。所谓缺乏,其实是指缺乏系统的研究和完整的资料整理。

  这100年正好是中国兴衰变化最大的近代历史,从1900年前后的晚清光绪、宣统年,然后是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最后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现在,横跨了3个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大的历史年代。而新中国以后,又可以1980年代的改革开放为界限,分为前后2段不同的发展之路。另一方面,从文字再现的媒体或设计方法等不同角度去看的话,亦如姜老师在篇首制作的年表那样,又可以从印刷范畴的铅活字、书籍或杂志封面等多用的标题美术字,以及街头巷尾出现的大量民间手绘文字、建国初期和特殊年代里宣传多用多见的标语字样中感受时代变迁。这短短的百年时间里,字体的造型与设计的变化可谓新罗万象,字体与印刷技术、社会文化、经济环境的互相关系又更是错综复杂。

  全书400页,图片也有400多张,翻阅起来犹如时光穿梭一般,你可以随着这些字体的图片领略这100年的文字文化变迁。从1843年开埠以来,西方的文化传播从早期的南方沿海一带逐步转入上海。最早把西方现代金属活字技术带入到中国的一些基督教印书馆,也随之进入上海。后期随着中国民族印书馆,如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的成立和兴起,进一步促进了金属活字产业在上海的发展,并确立了其在中国的核心地位。民国时期更是百花齐放,上海涌现出了大批中小型的金属活字铸字所,并产生了如今广受欢迎的仿宋字体(1916年由丁辅之兄弟设计开发的聚珍仿宋便是其开始)。现在各大杂志、广告、网络等应用十分普遍的黑体,据考证也是那个时期与日本印刷界广泛交流而引入的。再加上中国古已有之的文字造型,也确立了中国印刷字体的四大基础字款——宋体、楷体、黑体和仿宋体。

  同样是以印刷品的形式出现的字体,有些却完全不同于上述这些基本正文款字体。以民国时期来看,当时的上海社会经济相对高度发达,甚至不亚于任何一个欧美大城市。当时的书籍、杂志还有广告里,出现了大量极具个性的美术字体。这些文字的设计,吸取了当时欧洲最新的艺术与设计潮流精华,造型独具匠心而又完全不庸俗,即便以现在的眼光去看都会觉得颇为新颖。除了这些印刷品类的展示之外,《上海字记》还有大量社会日常生活中的自然无雕琢的文字,那些我们从小看大的居委会黑板报、老上海味道小餐馆的菜单、建筑工地围墙的宣传标语或涂鸦、废旧工厂的招牌……

  字体就像是时代的气息,了解字体,了解这座城市一路走来的脉络。

  来源:新民晚报

34.9K
猜您喜欢
  • 金琮 杜堇两大名家合作的《古贤诗意图》是这样的
    金琮 杜堇两大名家合作的《古贤诗意图》是这样的 此《古贤诗意图》卷由明代金琮书唐宋名诗,杜堇按诗意绘画。全卷包含:王右军(李白诗)、桃...
  • 看宋画里的春风十里:春水初生 春林初盛
    看宋画里的春风十里:春水初生 春林初盛 “春水初生,春林初盛”,说起对春景的吟咏,从古自今不乏文人墨客的抒写。而对于春景的描绘...
  • 张振凯:用匠人之心打磨浮躁的世界
    张振凯:用匠人之心打磨浮躁的世界   七十年的岁月,足够让一个孩子成为老人,足够使一把刻刀锈迹斑斑,足够将一段精神铭刻于...
  • 子刚款玉器仿冒者众:真伪之辨成难题
    子刚款玉器仿冒者众:真伪之辨成难题 198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曾任浙江省良渚博物院院长,现为中国文物学会玉器专业委员会理...
  • 吴昌硕书画印篆展:宗师丰神在
    吴昌硕书画印篆展:宗师丰神在 乙未新夏,甘霖普降,潍水碧波,白浪银光,画都丹青,翰风骀荡。经由潍坊市博物馆精心筹划多...
  • 端庄大气名窑风采(图)
    端庄大气名窑风采(图) 元代虽然属于一个立国较短的朝代,但陶瓷业仍然取得了重要成就,并表现出强烈的时代风格。虽...
  • Copyright © 2012-2022 东方典藏网  版权所有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08108040号-14 冀公网安备 13108202000314号
    欢迎广大网友来本网站投稿,网站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或网友提供 客服QQ:6765070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