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杨俊艳
当阳峪窑生产的酱釉瓷有碗、钵、盘、唾盂、罐、壶器盖等。胎质分粗细两种。
其中细胎质地洁白坚实,器体轻薄,釉面光亮,不仅釉料配方成熟稳定,而且制作工艺高超,
除大多数呈酱黄色外,还有酱红、紫红、紫色、褐色等,并伴有窑变现象,因而产生色彩斑斓、奇幻美妙的装饰效果。北宋当阳峪窑《窑神碑》中提到的“庆云紫”,应是指色调泛紫的酱釉瓷器,
而“铜色如朱”则是指色偏红的酱釉瓷器。在此本文对当阳峪窑酱釉瓷器的烧造工艺、造型特色、釉面特征、烧造时间加以探讨。
成型与装烧工艺
从窑址出土的瓷器看,酱釉是当阳峪窑仅次于白釉的重要产品,产量之巨大,造型之丰富,在宋代瓷窑同类产品中首屈一指。这些酱釉瓷器在胎釉原料的选取与制备、成型方法、装烧与烧成等具体制作工艺技术方面,与所谓定窑“紫定”器物相比,既有继承与学习的因素,又有不断改进和创新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当阳峪窑酱釉瓷器的成型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转盘拉坯,即所谓“轮制”,碗、盘等圆形器皿皆采用此法;二是捏塑或模具成型,主要用于器身上的一些部件和装饰。
从最新的墓葬出土资料看,当阳峪窑酱釉瓷器在元代初期仍在继续烧造。2007年5月,焦作市中站区一座墓的墓道内清理出珍贵文物83件,其中3件为元代瓷罐。这3件瓷罐原定为黑釉,现有两件定名为酱釉,并在北京艺术博物馆“当阳峪瓷器艺术展”上展出(图9)。此两件酱釉罐,均为侈口,鼓腹下收,圈足。肩部饰树叶形双耳,内外施酱褐色釉,釉色纯净,腹下部至足部露胎,造型、艺术风格等均与同期的钧窑双系罐十分相似。通过墓志可知,此墓葬为元代怀孟路总管靳德茂之墓。靳德茂(1210~1292年)在元世祖忽必烈时期任尚药太医、太医院副使等职,曾随皇帝赴江南巡游,凭借高超的医术救治过许多人。靳德茂年老辞官回乡后,被封为“嘉议大夫怀孟路总管”,享受正三品官的待遇。这两件酱釉罐的出土,至少说明在元代初期,酱釉瓷器仍为高级贵族所使用并珍爱。靳德茂墓距离当阳峪窑窑址较近,故不排除此两件酱釉瓷器为当阳峪窑元代烧造的可能。也就是说,当阳峪窑酱釉瓷的生产延续至了元代。
责编 耕生
来源:《收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