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 展览 鉴赏 拍卖 奢侈 评论 藏品 人物 紫砂 书画 当代 油雕 瓷器 文玩 古籍 铜器 钱币 邮票 玉石 红木 影像 其他

与缶庐堪称瑜亮的黄士陵

2015-05-06 00:23:11    来源:互联网 当前位置:首页 > 鉴赏 > 内容
■ 新安方文寯字彦伯印

  ◆ 韩天衡 张炜羽

  明清篆刻家往往将秦玺汉印中的斑驳剥蚀、残泐朦胧视为上古的金石之气,为之心醉神迷。为追求、逼似这一苍古斑斓的艺术效果,他们各显其能,对印面不断造残作旧。高妙如晚清的吴昌硕,大匠运斤,浑然无斧凿之痕。而此时一位远在珠江之畔的印人,却反其道而行,以回归古印光洁完整、古雅纯正的原生状态为终极目标,并大量引入三代吉金铭文,开启岭南印坛一代新风。他就是与吴昌硕有一时瑜亮之称的黄士陵。

  黄士陵(1849—1909),字牧甫、穆甫,晚号倦叟。安徽黟县人。少年时遭遇战乱,家园荡然,又痛失怙恃。后有幸得到贵僚长善、志锐的举荐,赴京城国子监学习,并获得祭酒盛昱及金石家王懿荣、吴大澂的赏识。光绪十三年(1887)两广总督张之洞本着“端民俗、美士风以成就人才”的宗旨,于广州创设广雅书院。黄士陵受巡抚吴大澂之聘再次赴粤,参与广雅书局经史和金石图籍的校刻工作。五十四岁时至武昌,入湖广总督端方之幕,两年后告归故里,直至己酉年(1909)初夏逝世。

  黄士陵自入国子监起,与当时诸多金石学名家频繁交往,有机会接触到了大量的钟鼎彝器、玺印泉币、砖瓦诏版、碑碣铜镜等金石资料。中年旅居粤、鄂期间,又为吴大澂、端方编拓《十六金符斋印存》、《陶斋吉金录》等金石名著。近代篆刻家一生中能有如此丰厚金石学阅历的,唯黄氏一人。

  晚清金石学蓬勃兴旺,也对彼时印人独立风格的构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黄士陵即为典型代表。他的审美趣味指向与艺术观念的转折,以进入广雅书局为分水岭。在逐步摆脱迷恋已久的皖派技法同时,白文印趋向于赵之谦与两汉铸印风格,朱文印则撷取所能见到的周秦两汉金石文字,且不论朱白,忌避人为的敲边、去角,独具光洁古妍、雍容华贵之气象。他在印款中也多次阐明这一艺术审美态度与创作宗旨,称:“汉印剥蚀,年深使然,西子之颦,即其病也,奈何捧心而效之。”黄士陵拒绝做印,力图还原古印精整无缺、醇正自然、原汁原味的初始面貌,试将印章文字本源中质朴、古雅的韵味,不加修饰地展现出来,以营造作品的金石之气。他的原生艺术理念是非常高级与超前的。

  黄士陵成熟期的作品,貌似平直呆板,实寓灵动与巧思,包含着“篆凡易数十纸”的艰辛。他刻白文印,往往在线条一端的外侧起刀,留出尖挺的刀痕。刻朱文印则从线条一端的内侧起刀,留下些尖梢末,由此产生有刀有笔的艺术效果。在章法上,他擅长在排叠的线条中作粗细、长短、宽窄、欹侧等微妙变化,并屡施斜笔和孤笔,或将某些部首、点线浓缩、符号化,由此组成一幅极具现代美术构思理念的印式,且赋予前人未有的幽默情趣。此外黄士陵还大范围地利用晚清金石学丰硕的研究成果,广集博采各类三代及两汉古文字,加以印化与糅合,并在边款中每每注明出自何器、何书,记录之详,来源之丰,于明清印人中无出其右。黄士陵以其“宁骇毋齿冷”的超人胆略,施展其高妙的空间分割手法和圆腴挺峭的刀法,将金文印创作推向一个的全新高度。

  与同时代的吴昌硕相较,黄士陵无疑是最具对比意义的金石类篆刻大家。吴氏道在瓦甓,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得“石”之古拙雄浑;黄士陵意在吉金,抱静守拙,返璞归真,集“金”之清挺雅妍,二人都极力拓展纯属自我的艺术天地。要之,金与石的对峙,雄与秀的叩撞,刚与柔的交会,异而见合的全新风貌,在近代印坛上双峰并峙,争胜斗妍,令人景仰。

  来源:新民晚报

34.9K
猜您喜欢
  • 金琮 杜堇两大名家合作的《古贤诗意图》是这样的
    金琮 杜堇两大名家合作的《古贤诗意图》是这样的 此《古贤诗意图》卷由明代金琮书唐宋名诗,杜堇按诗意绘画。全卷包含:王右军(李白诗)、桃...
  • 看宋画里的春风十里:春水初生 春林初盛
    看宋画里的春风十里:春水初生 春林初盛 “春水初生,春林初盛”,说起对春景的吟咏,从古自今不乏文人墨客的抒写。而对于春景的描绘...
  • 张振凯:用匠人之心打磨浮躁的世界
    张振凯:用匠人之心打磨浮躁的世界   七十年的岁月,足够让一个孩子成为老人,足够使一把刻刀锈迹斑斑,足够将一段精神铭刻于...
  • 子刚款玉器仿冒者众:真伪之辨成难题
    子刚款玉器仿冒者众:真伪之辨成难题 198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曾任浙江省良渚博物院院长,现为中国文物学会玉器专业委员会理...
  • 吴昌硕书画印篆展:宗师丰神在
    吴昌硕书画印篆展:宗师丰神在 乙未新夏,甘霖普降,潍水碧波,白浪银光,画都丹青,翰风骀荡。经由潍坊市博物馆精心筹划多...
  • 端庄大气名窑风采(图)
    端庄大气名窑风采(图) 元代虽然属于一个立国较短的朝代,但陶瓷业仍然取得了重要成就,并表现出强烈的时代风格。虽...
  • Copyright © 2012-2022 东方典藏网  版权所有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08108040号-14 冀公网安备 13108202000314号
    欢迎广大网友来本网站投稿,网站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或网友提供 客服QQ:67650701  
                  
    返回顶部